论布伯上帝观的三重向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布伯讨论上帝的方式没有采取实体论的进路,而是采取关系论的进路。布伯通过对上帝与世界的关系和上帝与人的关系的探讨,得出三个基本看法:第一,上帝不是居于超验世界,而是内在于生活世界;第二,我用“它”的态度与上帝交谈只会远离上帝,用“你”的态度来和上帝交流才是正途;第三,上帝主要不是立法者,而是与人展开交流的对话者。 

上帝问题在宗教学家那里是个神学问题,在哲学家那里成为形而上学问题,在形式上转变为终极存在的问题。在布伯那里,上帝有不同的称呼,如称为永恒的你(the eternal Thou),所有存在的存在(the Being of all beings)等,也可称为绝对者(absolute Person)。这些称谓表明布伯叙述的上帝与其说是一个宗教化的上帝,不如说是一个哲学化的上帝,这也显示他将犹太教哲学化的努力,这种努力的一个重要进路就是重构犹太教的上帝观念。 
从宗教哲学上看,德国犹太哲学家布伯(Martin Buber)讨论上帝的方式没有采取实体论的进路,而是采取关系论的进路,上帝是关系之中的上帝。关系论上的上帝观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上帝与日常世界的关系如何?上帝与人的关系如何?如何进入与上帝的关系?在对这三个问题的揭示中可以见出布伯对上帝的基本界定。 

一、从超验者到内在者 
上帝与世界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说其简单,是因为犹太哲学家包括布伯一般都同意《圣经》的上帝创世说。说其复杂,是因为上帝与被创造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关系是一个一直有争议的话题。这里,世界的含义包括两个,前者是一个抽象的、无历史的世界,后者是一个经验的、历史性的、由人参与的世界。本文讨论的是上帝与第二个世界的关系。 
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下,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存在着把世界一分为二的做法。如何分割世界以及如何命名、如何解释被分割了的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思路,但是从总体上看,超验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割是普遍的致思之路。在此思维架构的影响下,很多以前的哲学家或神学家认为,神圣的东西、上帝、理念居于超验世界,世俗的人与事组成日常经验世界与科学世界。上帝的超验世界与人的世俗世界是隔绝的,前者是后者的意义源泉或根源,后者是前者的摹本或创造物。上帝是一个旁观者,是外在于人的,作为第一推动力或最后目的,高居于另一个超验世界,所以上帝在彼岸,人在此岸。布伯指出,的确,“有不少沉湎在物之世界、醉心于经验物利用物之人,已替自己在此岸或彼岸构建出理念王国,以便当虚无侵袭之际可在其间寻得恩藉安宁。” 
相对于以前的哲学家的上帝观,布伯对上帝的理解是颇为独特的。他指出,“虽然埃克哈特这样的神秘主义者把‘上帝’与‘存在’相提并论,我却主张‘上帝’绝非意味着某种抽象原理;虽然拍拉图等哲学家时常把上帝与理念混为一谈,我对此却执持相反意见。” 他所谓的相反意见就是指他从人的视域而不是从两个世界的角度去观察上帝。“上帝是‘超验的’还是‘内在’不取决于上帝,而取决于人。” 人自身的生存状态、人的世界观与上帝勾连在一起。对于那些浑浑噩噩的、有着消极的世界观的人来说,上帝是超验的、外在的,是人无法接近也无法知晓的存在;对于那些虔诚的、有决断的、有着积极的世界观的人来说,上帝是内在的,是与人最亲密的、最熟悉的存在。真正的人的生存状态应该选取后一种。由此来看,从本真的意义上讲,上帝不是超验的,不是在世界之上远离人类的实体。上帝渗透在世界万物之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和我们贴得很近。那个所谓的“超越的”理念“既不屈居在我们身内,也不君临于我们头上;它们活跃于人之间,亲近人,毗邻人。” 这一思想明显继承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哈西德主义,这种学说主张上帝无处不在,甚至在一切事物中。哈西德派创始人贝斯特(Besht)认为,“内在的上帝弥漫于所有的存在物和物质当中,所有的生灵和事物都分有神性的火花。” 上帝和人类之间没有屏障阻隔。 
布伯这样的理解有其时代背景。这是一个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流行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可行,其实一切都失去了价值判断的尺度。身处当代社会所显示的精神困境,布伯主张必须面对上帝。在和上帝的相遇中,实现生命意义的超越,把握人类价值的根本,沟通世俗与神圣。但是,上帝不是高不可攀的,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就在此岸,就寓于我们所接触的日常事物和人物中。“上帝对人的昭示贯穿于个人人生的一切事件中,周围世界的一切发生中,一切传记中,一切历史中,它晓喻我们,要求我们。” 布伯的思路很接近于理学家讲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虽然我们追求的道(本体)很精深,寓意深刻,难以用普通语言表达,但是,它并没有远离生活世界而另居于超验世界,它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生活世界的践履与修行就可以接近这个本体,体会最终之道。 
布伯的上述理解也有现代犹太哲学的思想资源。科恩(Hermann Cohen)和罗森茨维格(Franz Rosenzweig)为布伯的上帝观提供了理论先导。科恩的上帝是为自然界、人类社会设置的一个逻辑前提,具有消极的含义,除了逻辑前提之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上帝这个观念如同康德的物自体一样,不具有积极性含义。科恩后来进一步解释说上帝是观念,是理念。在科恩看来,上帝不是精神实体,不是与人同形的人格化的上帝,而是一个方法论的观念。 这种说法把上帝虚化了,使其只具有逻辑、方法论意义。布伯继承了科恩虚化上帝的做法,但又赋予某种神秘的色彩,使上帝成为与人相关的,内在于事物的东西。在罗森茨维格那里,上帝被看作是人格化的生命体,有活泼泼的生命力,这就反对了传统西方哲学中描绘的哲学家的上帝形象:那是个超验的实体,与感官世界相分离的存在。布伯的内在论的上帝观无疑继承了罗森茨维格的这个理解,继续消解超验的哲学家上帝观,力图恢复了传统犹太教《圣经》的上帝观,把他看作是内在于世界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同时,这也成为美国犹太哲学家开普兰(Mordecai M. Kaplan)所主张的超越自然主义(transnaturalism)的思想前驱。 

二、从“它”到“你” 
上帝从超验走向内在,不仅体现在上帝和世界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上帝与人的关系上:从它者走向你。对布伯来说,讨论上帝与人的关系,首要的任务是要廓清人们谈论方式上的迷雾:究竟以何种方式谈论上帝、以何种态度对待上帝。 
首先,我们(人与人)之间谈论上帝的方式必须改变。不能抽象地、纯粹地谈论上帝,要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谈论。离开了人的视域的上帝是没有意义的。这里呈现的是一种神学的人类学转向。 
在西方哲学家那里,讨论上帝的方式常常是抽象式的。从历史上看,上帝观念在不同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解释,例如,笛卡儿认为上帝是一个无限的观念。在康德,上帝是一个担保道德命令普遍性的观念。在黑格尔,上帝是绝对精神。总括这些理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上帝或者是一个观念,或者是一个实体。哲学家话语里的上帝被理解为绝对的实体或观念,是一个超验的统一体。它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无神论的哲学家们可以用理念、绝对精神这样的观念来替换它,它是逻辑性的、概念性的东西。在哲学家的上帝观中,人们常常用哲学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去论证上帝,去思辨上帝。上帝成为世界发展的最高原因、至上目的、最后原则,把上帝逻辑化,成为理念领域的存在,丧失了它的实践性与亲近性,上帝既与世隔绝,又以某种绝对的方式主宰着世界,但是忘记了上帝本身就处在与人的相互关系中,上帝就显现在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中。因此,布伯批评说,“我们不可从何处推断出上帝,譬如,从自然界推出作为造物主之上帝,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