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梅罗-庞蒂的肉体概念(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种像早期希腊哲学家所说的
水、空气、土或火一样的“要素”。作为存在的要素,肉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也就是说
,它进入了万物的构成之中,使得一切是其所是。同样,正是肉体把我们与事物统一起来
,并使得感知主体与被感知的事物在同一宇宙中是相容的。肉体也是一种“具体的原则”
,它不是在此时此地存在着,而是时间与地点得以可能的条件。此外,作为“野性的逻各
斯”,肉体还使得意义得以绽现。简言之,肉体就是“存在的原型”[5—p171]:它是一
切存在者的源泉、要素和模子。在梅罗庞蒂看来,肉体是“一个最终的概念”,一切都要
根据它来重新理解,包括主体间性、思想、感知、欲望和语言。
根据肉体的自恋性,不存在什么“他我”(l’alter ego)的问题,因为不是我在看
,也不是他在看[5—p187],而是肉体在看,因此,存在一个匿名的可见性,它把他人与
我统一了起来。正如梅罗庞蒂所说的:“他和我就像唯一的身体间性的各器官”。[3—p
214]故此,感知或主体间性就是存在或肉体的开放、裂变和绽现。同样,思想也不成为问
题了。对于梅罗庞蒂来说,思想既是肉体的一种潜在可能性,同时又是它的最高实现。我
们既是肉身主体,同时又是思想主体。思想甚至是一种“感知”或感知者可感知者的交织
。在梅罗庞蒂看来,感知本身就是肉体的一种源初的、尚未主题化的自身实现和自身表达
。思想是肉体的一种主题化的意识。换言之,肉体通过一种升华和颠覆的过程最终在思想
中实现了自身。这就是说,感知或思想是肉体的一种主要功能和存在的一个属性。具体说
来,不是人在思考和感知,而是存在或肉体在思考自身、感知自身。
最后,感知这种源初的思想属于肉体的“可逆性”。感知的身体“附在他者和它们(
事物———引者注)之上,上溯到它们的源头,而且在欲望耐心的和缄默的作用下,引发
了表达的悖论”。[5—p189]因而,这一肉体“已经是赋意者了”。作为表达的肉体的这
一新的可逆性和绽现,就是把说话与思考嵌入缄默世界之中的入手处。[5—p190]根据“
一切视觉的根本的自恋”,观看主体要想成为观者,必须进入另一个视觉中,像在镜子中
反射自身一样。因此,为了诱惑、吸引与抓获这另一个视觉,观者主体做出各种姿式或发
出各种声音,它们是他自身肉体的升华。换言之,是肉体在欲求。向我们说话、表现、显
示和被显示的欲求,就是“在我们之中欲求、说话和最终思想的东西”。[5—p230]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对梅罗庞蒂的影响。存在不断地走向思想和语言。不是人说语言
,而是存在在人之中说语言。换言之,语言是“存在的家”,而且是“对存在的铭写”。
二、迈向一种新的本体论
在《可见者与不可见者》中,梅罗庞蒂揭示了一种新的方向,即“一种新的本体论”
,这正是《知觉现象学》所缺乏的。它不仅是一种有关身体主体在世界上生存的知觉现象
学,而且是一种有关在世之在的形而上学。换言之,这一新的本体论的目标就是把“存在
”理解为“il ya”(有)。在梅罗庞蒂看来,“有存在、有世界、有某个东西,”[5—
p121]所有的东西都是肉体或存在的“il ya”(有)。这就是说,存在是主体成为主体
、世界之为世界的“要素”,它使得身体主体存在于世界之中。不过,与《知觉现象学》
不同,主体与世界是存在或肉体的两个向度。他认为,甚至是哲学思想,它也是存在的展
示之一。当然,它是存在本身的最高显现和实现。简言之,每个事物都是一个向度,而存
在就是向度本身。因此,哲学使命就是去思考把“有”与肉体或存在重新联系起来的关系
,并且最终把这一联系理解为存在本身。
首先,这一切表明了梅罗庞蒂从知觉现象学过渡到了肉体本体论。在《可见者与不可
见者》中,梅罗庞蒂首先批评了四种思维方式:科学、反思哲学、萨特的哲学与胡塞尔的
现象学。其中,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评对于他的思想演变最为重要。在梅罗庞蒂看来,“
胡塞尔的所有分析都被意识哲学强加给他的行为范围困住了”。[5—p297]其实,这一批
评也同样适用于《知觉现象学》。在1959年7月的一个研究手记中,梅罗庞蒂作了这样的
自我批评:“《知觉现象学》中提出的问题是不可解决的,因为我是从‘意识’与‘对象
’的区分出发的”。[5—p253]《知觉现象学》的出发点就是意向性概念、意识与世界的
意向关系。对于后期梅罗庞蒂而言,“必须重新理解和阐释潜在的意向性,它是内在于存
在之中的意向性。这是与‘现象学’不相容的,也即与控制只通过源初所与(即一种活动
,如体验)的派生和‘弱化’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的本体论是不相容的。必须不把意识及
其展现、不同的意识线当作首要的东西,而是把这一‘展现’勾勒的旋转、这一时空化的
旋转(即肉体而非面对意识内容的意识活动)作为首要的东西”。[5—p298]这就意味着
必须走出“体验哲学,进入有关我们的源初所与的哲学。”[5—p275]这一哲学认为意识
本身是“开放的”,是感性向自身的回归,是肉体的表达和存在的开放。这一新的本体论
改变了我们有关意识内容、意识活动和意向性的概念,主体不是对各种本质的简单直观,
而是存在本身的涌现,是存在成为自身可以感受的东西的所在。当然,由于深受海德格尔
的《论真理的本质》的影响,梅罗庞蒂也说存在某种“本质”,但是它不是存在本身,它
只是作为一种抽象而存在,[5—p152]作为对于可见的肉体来说在感知感受的交织中自身
连接或自身现实化的某种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在动词的意义上使用“本质”(l’
essence)一词,也即它处于诞生的状态之中。而且,必须认识到“这些时刻、这些页面
和这些向度所属于的唯一存在和向度超越了古典的本质与存在,让人们可以理解它们的关
系”。[5—p157]
其次,必须指出,意向性概念或主体与世界的关系概念是派生的,因为让在世成为可
能并作为存在的东西就在在世之内。正如梅罗庞蒂所说的,“试图用意向线来构成(意向
)领域的意向分析没有看到这些意向线都是一个织布的散发、观念化和差异化”。[5—p
284]这就是说,存在不是呈现在意识或在世之中的身体主体中的东西。
不过,也许人们会问:既然这一新的本体论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颠覆,那么这是否意
味着梅罗庞蒂必须抛弃现象学呢?不是,决非如此。在《哲学家及其身影》一文中,梅罗
庞蒂就指出他的哲学仍然忠实于胡塞尔的潜在思想,并且是对胡塞尔的“未思之处”的拓
展。[3—p203]因为从《观念II》开始,胡塞尔的反思就规避了纯粹主体与纯粹事物之
间这种面对面的关系。它试图在其下探寻根本。当然,这不是说胡塞尔的思想偏轨了,而
是指“它忽视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纯粹的关系,它非常随意地超越了这一关系,因为它把这
一关系视为有着相对的根据,其真实性是派生的,是它在其地点和时间里所要证实的一个
构成结果”。[3—p205]而这就成了梅罗庞蒂拓展现象学研究的新方向。梅罗庞蒂认为,
后期胡塞尔的现象学可以发展成一种本体论,即不再局限于意识哲学之内,还要把抵制意
识的存在包括在内。梅罗庞蒂是这样来解释这一潜在思想的:“在我们之中抵制现象学的
———自然存在,谢林所说的野性原则———无法置身于现象学之外,必须在现象学之中
有它的地位”。[3—p230]此意义上,梅罗庞蒂的本体论就是现象学的一种自身实现和自
身超越。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与梅罗庞蒂对待胡塞尔现象学的不同态度。对于海德格
尔来说,哲学就是“Seinsdenken”(对存在的思考)。为此,必须抛弃现象学、意向分
析和对意识现象的描述。虽然梅罗
水、空气、土或火一样的“要素”。作为存在的要素,肉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也就是说
,它进入了万物的构成之中,使得一切是其所是。同样,正是肉体把我们与事物统一起来
,并使得感知主体与被感知的事物在同一宇宙中是相容的。肉体也是一种“具体的原则”
,它不是在此时此地存在着,而是时间与地点得以可能的条件。此外,作为“野性的逻各
斯”,肉体还使得意义得以绽现。简言之,肉体就是“存在的原型”[5—p171]:它是一
切存在者的源泉、要素和模子。在梅罗庞蒂看来,肉体是“一个最终的概念”,一切都要
根据它来重新理解,包括主体间性、思想、感知、欲望和语言。
根据肉体的自恋性,不存在什么“他我”(l’alter ego)的问题,因为不是我在看
,也不是他在看[5—p187],而是肉体在看,因此,存在一个匿名的可见性,它把他人与
我统一了起来。正如梅罗庞蒂所说的:“他和我就像唯一的身体间性的各器官”。[3—p
214]故此,感知或主体间性就是存在或肉体的开放、裂变和绽现。同样,思想也不成为问
题了。对于梅罗庞蒂来说,思想既是肉体的一种潜在可能性,同时又是它的最高实现。我
们既是肉身主体,同时又是思想主体。思想甚至是一种“感知”或感知者可感知者的交织
。在梅罗庞蒂看来,感知本身就是肉体的一种源初的、尚未主题化的自身实现和自身表达
。思想是肉体的一种主题化的意识。换言之,肉体通过一种升华和颠覆的过程最终在思想
中实现了自身。这就是说,感知或思想是肉体的一种主要功能和存在的一个属性。具体说
来,不是人在思考和感知,而是存在或肉体在思考自身、感知自身。
最后,感知这种源初的思想属于肉体的“可逆性”。感知的身体“附在他者和它们(
事物———引者注)之上,上溯到它们的源头,而且在欲望耐心的和缄默的作用下,引发
了表达的悖论”。[5—p189]因而,这一肉体“已经是赋意者了”。作为表达的肉体的这
一新的可逆性和绽现,就是把说话与思考嵌入缄默世界之中的入手处。[5—p190]根据“
一切视觉的根本的自恋”,观看主体要想成为观者,必须进入另一个视觉中,像在镜子中
反射自身一样。因此,为了诱惑、吸引与抓获这另一个视觉,观者主体做出各种姿式或发
出各种声音,它们是他自身肉体的升华。换言之,是肉体在欲求。向我们说话、表现、显
示和被显示的欲求,就是“在我们之中欲求、说话和最终思想的东西”。[5—p230]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对梅罗庞蒂的影响。存在不断地走向思想和语言。不是人说语言
,而是存在在人之中说语言。换言之,语言是“存在的家”,而且是“对存在的铭写”。
二、迈向一种新的本体论
在《可见者与不可见者》中,梅罗庞蒂揭示了一种新的方向,即“一种新的本体论”
,这正是《知觉现象学》所缺乏的。它不仅是一种有关身体主体在世界上生存的知觉现象
学,而且是一种有关在世之在的形而上学。换言之,这一新的本体论的目标就是把“存在
”理解为“il ya”(有)。在梅罗庞蒂看来,“有存在、有世界、有某个东西,”[5—
p121]所有的东西都是肉体或存在的“il ya”(有)。这就是说,存在是主体成为主体
、世界之为世界的“要素”,它使得身体主体存在于世界之中。不过,与《知觉现象学》
不同,主体与世界是存在或肉体的两个向度。他认为,甚至是哲学思想,它也是存在的展
示之一。当然,它是存在本身的最高显现和实现。简言之,每个事物都是一个向度,而存
在就是向度本身。因此,哲学使命就是去思考把“有”与肉体或存在重新联系起来的关系
,并且最终把这一联系理解为存在本身。
首先,这一切表明了梅罗庞蒂从知觉现象学过渡到了肉体本体论。在《可见者与不可
见者》中,梅罗庞蒂首先批评了四种思维方式:科学、反思哲学、萨特的哲学与胡塞尔的
现象学。其中,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评对于他的思想演变最为重要。在梅罗庞蒂看来,“
胡塞尔的所有分析都被意识哲学强加给他的行为范围困住了”。[5—p297]其实,这一批
评也同样适用于《知觉现象学》。在1959年7月的一个研究手记中,梅罗庞蒂作了这样的
自我批评:“《知觉现象学》中提出的问题是不可解决的,因为我是从‘意识’与‘对象
’的区分出发的”。[5—p253]《知觉现象学》的出发点就是意向性概念、意识与世界的
意向关系。对于后期梅罗庞蒂而言,“必须重新理解和阐释潜在的意向性,它是内在于存
在之中的意向性。这是与‘现象学’不相容的,也即与控制只通过源初所与(即一种活动
,如体验)的派生和‘弱化’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的本体论是不相容的。必须不把意识及
其展现、不同的意识线当作首要的东西,而是把这一‘展现’勾勒的旋转、这一时空化的
旋转(即肉体而非面对意识内容的意识活动)作为首要的东西”。[5—p298]这就意味着
必须走出“体验哲学,进入有关我们的源初所与的哲学。”[5—p275]这一哲学认为意识
本身是“开放的”,是感性向自身的回归,是肉体的表达和存在的开放。这一新的本体论
改变了我们有关意识内容、意识活动和意向性的概念,主体不是对各种本质的简单直观,
而是存在本身的涌现,是存在成为自身可以感受的东西的所在。当然,由于深受海德格尔
的《论真理的本质》的影响,梅罗庞蒂也说存在某种“本质”,但是它不是存在本身,它
只是作为一种抽象而存在,[5—p152]作为对于可见的肉体来说在感知感受的交织中自身
连接或自身现实化的某种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在动词的意义上使用“本质”(l’
essence)一词,也即它处于诞生的状态之中。而且,必须认识到“这些时刻、这些页面
和这些向度所属于的唯一存在和向度超越了古典的本质与存在,让人们可以理解它们的关
系”。[5—p157]
其次,必须指出,意向性概念或主体与世界的关系概念是派生的,因为让在世成为可
能并作为存在的东西就在在世之内。正如梅罗庞蒂所说的,“试图用意向线来构成(意向
)领域的意向分析没有看到这些意向线都是一个织布的散发、观念化和差异化”。[5—p
284]这就是说,存在不是呈现在意识或在世之中的身体主体中的东西。
不过,也许人们会问:既然这一新的本体论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颠覆,那么这是否意
味着梅罗庞蒂必须抛弃现象学呢?不是,决非如此。在《哲学家及其身影》一文中,梅罗
庞蒂就指出他的哲学仍然忠实于胡塞尔的潜在思想,并且是对胡塞尔的“未思之处”的拓
展。[3—p203]因为从《观念II》开始,胡塞尔的反思就规避了纯粹主体与纯粹事物之
间这种面对面的关系。它试图在其下探寻根本。当然,这不是说胡塞尔的思想偏轨了,而
是指“它忽视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纯粹的关系,它非常随意地超越了这一关系,因为它把这
一关系视为有着相对的根据,其真实性是派生的,是它在其地点和时间里所要证实的一个
构成结果”。[3—p205]而这就成了梅罗庞蒂拓展现象学研究的新方向。梅罗庞蒂认为,
后期胡塞尔的现象学可以发展成一种本体论,即不再局限于意识哲学之内,还要把抵制意
识的存在包括在内。梅罗庞蒂是这样来解释这一潜在思想的:“在我们之中抵制现象学的
———自然存在,谢林所说的野性原则———无法置身于现象学之外,必须在现象学之中
有它的地位”。[3—p230]此意义上,梅罗庞蒂的本体论就是现象学的一种自身实现和自
身超越。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与梅罗庞蒂对待胡塞尔现象学的不同态度。对于海德格
尔来说,哲学就是“Seinsdenken”(对存在的思考)。为此,必须抛弃现象学、意向分
析和对意识现象的描述。虽然梅罗

上一篇:绝对的真理与方法
下一篇:邓斯司各脱的形而上学实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