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从笛卡儿到萨特(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同一了。萨特坚信我与他人的关系首先并且从根本上说是存在与存在的关系,而不是认识与认识的关系,只有对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作存在论的理解,才能驳斥唯我论。
虽然海德格尔坚信人的实在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存在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应该使人的实在在其本质存在中相互依赖,虽然海德格尔德把与他人的共在当作我的存在的本质结构并宣称这种结构并不从笛卡儿的我思出发的,即从意识凭借自身的发现出发而得以确立起来的,但萨特认为在海德格尔那里恰恰是由于在世中的存在衡量着我的人的实在,他人的问题从此就只是一个虚假问题了:“他人不再首先是我在世上所碰到的那样的特殊生存——并且这种生存对我自己的生存也不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我在碰到他之前就生存着了——正是这偏离中心的词项有助于我的存在的构成”1。萨特认为海德格尔试图用共在(être-avec)来代替为他人的存在(être-pour-autrui),这仍然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单纯肯定。萨特稍后在讨论与他人的关系时明确指出:“为他人的存在(être-pour-l’autre)先于并且奠定与他人的共在(être-avec-l’autre)”1。萨特对海德格尔提出了诘难:“共同生存(coexistence)为什么变成了我们存在的唯一基础,我们与他人的基本关系类型?海德格尔为什么自以为可以从共在(être-avec)的这种经验的和存在者的确认过渡到作为我的“在世中的存在”之存在论结构的共同生存(coexistence)的定位?共同生存有什么样的存在类型呢?在什么范围内,那使他人成为另一人并且把他人构成为无关紧要者的否定能维持下来呢?假如我们完全取消了否定,难道我们不会陷于一元论吗?假如我们应该把否定保存为与他人的关系的本质结构,那么,我们必须让否定经受何种变化,使得否定丧失它在为他人的存在中曾经拥有的对立特征,而获得作为共在结构本身的这个协同性关联的特征呢”2?萨特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观点与康德的抽象主体观联系起来了:说人的实在是凭着存在论结构而共在的,也就是说是凭着本性,即以本质的和普遍的名义而共在的,因而并不能解释任何具体的共在,换言之,显现为我的“在世中的存在”之结构的存在论的共同生存(coexistence ontologique)完全不能充当存在者的共在(être-avec ontique)的基础。萨特甚至于断定:“因此,《存在与时间》设法同时超越一切观念论和一切实在论,这是徒劳的”3。
在萨特看来,他人的存在之所以不是一个空幻的臆测,是因为存在着与他人的存在相关的我思。笛卡儿只是臆测他人的生存,而萨特则断定他人的生存。“因此,一种关于他人生存的理论只应该在我的存在中进行自问,阐明和确定这个断定的意义,尤其是说明这种确实性的基础本身,而非发明一种证明”4。萨特是说,笛卡儿并没有证明其生存。虽说如此,萨特还是认为思考他人问题的唯一可能的出发点就是笛卡儿的我思,只有我思才能把我们确立在他人生存这个事实必然性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他人生存的我思与我自己的我思的结合。必须要求自为(pour-soi)向我们提供为他(pour-autrui),要求绝对的内在性把我们抛入绝对的超越性之中,我应该在我自身的最深处发现的,并不是种种相信他人的理由,而是并非我的他人本身。我思应该向我们揭示的,就是他人具体地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关涉到我们的存在,他人并不能显现为对象。“无论如何,他人都不能作为对象而给予我们”1。因为他人原则上就是注视着我的人。如果他人被对象化,那么,他人的注视—存在(être-regard)就会被颠覆。他人是注视着我而我尚未注视他的存在,如果我要被对象化,那么,他人对我的注视就是其必要条件,因为他人对我的注视使得我失去了任何对象。“我在一个被注视的世界中被注视”2。这是因为他人对我的注视是通过世界来进行的,这种注视不仅改造了我自身,而且也完全改变了世界。然而,萨特认为不应该首先在世界中寻找他人,而是应该在使自己是其所是的意识那里去寻找他人。由于他人的无可置疑性和事实必然性就是我自己的意识的无可置疑性和事实必然性,因而,我在我只能预感到的这个现世中永远处于危险之中。“冲突是为他人的存在的原初意义”3。虽然他人不能作为对象而给予我们,但正如我是为他人的对象一样,他人是为我的对象。“他人为我所是的对象和我为他人所是的对象都表现为身体”4。萨特转而探讨我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
总之,萨特生存哲学的基本立场就是认为包括自我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能被我们的意识所吸收,我的“自我”就是我必须通过我在世上的行动去构建的一个对象。主体出自世界,而非处于意识之中。恰恰是绝对意识才把“我”与世界关联起来。在世界中的主体势必与他人打交道,我的存在关涉到他人的存在。在涉及到他人的存在问题时,萨特指责胡塞尔同康德一样都没有逃避唯我论。
虽然梅洛—庞蒂与萨特一样拒斥笛卡尔的实体自我和内在生活观念,但是,梅洛—庞蒂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萨特,要用知觉哲学来弱化甚至取代萨特的意识哲学。鉴于萨特哲学的出发点是虚无化的意识,而梅洛—庞蒂则反对把自身明晰的意识当做他们哲学的出发点,栖居于我们身体生活中的意识并非宇宙的中心,哲学不能始于意识。鉴于萨特认为意识是绝对的、首要的,一切皆在意识之外,梅洛—庞蒂则认为意识的综合只是临时的和片断的综合,意识只能部分提取存在,存在是意识所取之不尽的宝藏,意识从未能勾勒出存在的全部秘密,因为意识本质上总是处于存在的角落和侧面。胡塞尔和萨特都认为意识具有意向性,而梅洛—庞蒂则认为身体具有意向性,生存的态度就是身体对世界的把握。我是凭我的身体来知觉的,因为我身体的位置和运动都使我能看到和决定什么可进入我的视觉。身体论就是知觉论。主客体被消融在含混的生存知觉之中。
如果说梅洛—庞蒂用生存知觉论来取代萨特的反思前的我思,卡瓦耶斯、巴歇拉尔、康吉莱姆、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大多倡导一种无笛卡儿我思的哲学甚至反笛卡儿我思的哲学,那么,利科的反省解释学则游走在我思哲学与反我思哲学之间。显然,萨特生存哲学在法国哲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出其不同于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的独特一面。当然,萨特在指责康德、胡塞尔甚至海德格尔陷于唯我论时,他自己却陷入了唯意识论。不仅他人是意识,是意识的所是,而且对待他人的两种态度也是意识内部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如果说胡塞尔阐发了一种认识论的意识哲学,那么,萨特就展开了一种存在论的意识哲学。
Cogito: from Descartes to Sartre
Mo Weimin
Cogito, as the first principle of Descartes’ metaphysical system, opens modern 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 Cartesian cogito nourished western philosophy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Positively, because it serv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 to pursue the certainty of knowledge or truth. Negatively, because many philosophers thought that a thinking thing (res cogitans) or mind cannot be a substance, or even that we can do philosophy without the Cartesian cogito. Then philosophy developed to a great extent by criticizing Cartesian cogito and advancing persuasive ideas simultaneously.
Maine de Biran insisted that the phenomental is the object of intuition while the noumental is the object of belief, whereas Descartes confused these two things. I will (Volo) should substitute I think (Cogito).In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Kant criticized four kinds of transcendental paralogism of rational
虽然海德格尔坚信人的实在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存在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应该使人的实在在其本质存在中相互依赖,虽然海德格尔德把与他人的共在当作我的存在的本质结构并宣称这种结构并不从笛卡儿的我思出发的,即从意识凭借自身的发现出发而得以确立起来的,但萨特认为在海德格尔那里恰恰是由于在世中的存在衡量着我的人的实在,他人的问题从此就只是一个虚假问题了:“他人不再首先是我在世上所碰到的那样的特殊生存——并且这种生存对我自己的生存也不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我在碰到他之前就生存着了——正是这偏离中心的词项有助于我的存在的构成”1。萨特认为海德格尔试图用共在(être-avec)来代替为他人的存在(être-pour-autrui),这仍然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单纯肯定。萨特稍后在讨论与他人的关系时明确指出:“为他人的存在(être-pour-l’autre)先于并且奠定与他人的共在(être-avec-l’autre)”1。萨特对海德格尔提出了诘难:“共同生存(coexistence)为什么变成了我们存在的唯一基础,我们与他人的基本关系类型?海德格尔为什么自以为可以从共在(être-avec)的这种经验的和存在者的确认过渡到作为我的“在世中的存在”之存在论结构的共同生存(coexistence)的定位?共同生存有什么样的存在类型呢?在什么范围内,那使他人成为另一人并且把他人构成为无关紧要者的否定能维持下来呢?假如我们完全取消了否定,难道我们不会陷于一元论吗?假如我们应该把否定保存为与他人的关系的本质结构,那么,我们必须让否定经受何种变化,使得否定丧失它在为他人的存在中曾经拥有的对立特征,而获得作为共在结构本身的这个协同性关联的特征呢”2?萨特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观点与康德的抽象主体观联系起来了:说人的实在是凭着存在论结构而共在的,也就是说是凭着本性,即以本质的和普遍的名义而共在的,因而并不能解释任何具体的共在,换言之,显现为我的“在世中的存在”之结构的存在论的共同生存(coexistence ontologique)完全不能充当存在者的共在(être-avec ontique)的基础。萨特甚至于断定:“因此,《存在与时间》设法同时超越一切观念论和一切实在论,这是徒劳的”3。
在萨特看来,他人的存在之所以不是一个空幻的臆测,是因为存在着与他人的存在相关的我思。笛卡儿只是臆测他人的生存,而萨特则断定他人的生存。“因此,一种关于他人生存的理论只应该在我的存在中进行自问,阐明和确定这个断定的意义,尤其是说明这种确实性的基础本身,而非发明一种证明”4。萨特是说,笛卡儿并没有证明其生存。虽说如此,萨特还是认为思考他人问题的唯一可能的出发点就是笛卡儿的我思,只有我思才能把我们确立在他人生存这个事实必然性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他人生存的我思与我自己的我思的结合。必须要求自为(pour-soi)向我们提供为他(pour-autrui),要求绝对的内在性把我们抛入绝对的超越性之中,我应该在我自身的最深处发现的,并不是种种相信他人的理由,而是并非我的他人本身。我思应该向我们揭示的,就是他人具体地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关涉到我们的存在,他人并不能显现为对象。“无论如何,他人都不能作为对象而给予我们”1。因为他人原则上就是注视着我的人。如果他人被对象化,那么,他人的注视—存在(être-regard)就会被颠覆。他人是注视着我而我尚未注视他的存在,如果我要被对象化,那么,他人对我的注视就是其必要条件,因为他人对我的注视使得我失去了任何对象。“我在一个被注视的世界中被注视”2。这是因为他人对我的注视是通过世界来进行的,这种注视不仅改造了我自身,而且也完全改变了世界。然而,萨特认为不应该首先在世界中寻找他人,而是应该在使自己是其所是的意识那里去寻找他人。由于他人的无可置疑性和事实必然性就是我自己的意识的无可置疑性和事实必然性,因而,我在我只能预感到的这个现世中永远处于危险之中。“冲突是为他人的存在的原初意义”3。虽然他人不能作为对象而给予我们,但正如我是为他人的对象一样,他人是为我的对象。“他人为我所是的对象和我为他人所是的对象都表现为身体”4。萨特转而探讨我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
总之,萨特生存哲学的基本立场就是认为包括自我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能被我们的意识所吸收,我的“自我”就是我必须通过我在世上的行动去构建的一个对象。主体出自世界,而非处于意识之中。恰恰是绝对意识才把“我”与世界关联起来。在世界中的主体势必与他人打交道,我的存在关涉到他人的存在。在涉及到他人的存在问题时,萨特指责胡塞尔同康德一样都没有逃避唯我论。
虽然梅洛—庞蒂与萨特一样拒斥笛卡尔的实体自我和内在生活观念,但是,梅洛—庞蒂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萨特,要用知觉哲学来弱化甚至取代萨特的意识哲学。鉴于萨特哲学的出发点是虚无化的意识,而梅洛—庞蒂则反对把自身明晰的意识当做他们哲学的出发点,栖居于我们身体生活中的意识并非宇宙的中心,哲学不能始于意识。鉴于萨特认为意识是绝对的、首要的,一切皆在意识之外,梅洛—庞蒂则认为意识的综合只是临时的和片断的综合,意识只能部分提取存在,存在是意识所取之不尽的宝藏,意识从未能勾勒出存在的全部秘密,因为意识本质上总是处于存在的角落和侧面。胡塞尔和萨特都认为意识具有意向性,而梅洛—庞蒂则认为身体具有意向性,生存的态度就是身体对世界的把握。我是凭我的身体来知觉的,因为我身体的位置和运动都使我能看到和决定什么可进入我的视觉。身体论就是知觉论。主客体被消融在含混的生存知觉之中。
如果说梅洛—庞蒂用生存知觉论来取代萨特的反思前的我思,卡瓦耶斯、巴歇拉尔、康吉莱姆、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大多倡导一种无笛卡儿我思的哲学甚至反笛卡儿我思的哲学,那么,利科的反省解释学则游走在我思哲学与反我思哲学之间。显然,萨特生存哲学在法国哲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出其不同于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的独特一面。当然,萨特在指责康德、胡塞尔甚至海德格尔陷于唯我论时,他自己却陷入了唯意识论。不仅他人是意识,是意识的所是,而且对待他人的两种态度也是意识内部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如果说胡塞尔阐发了一种认识论的意识哲学,那么,萨特就展开了一种存在论的意识哲学。
Cogito: from Descartes to Sartre
Mo Weimin
Cogito, as the first principle of Descartes’ metaphysical system, opens modern 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 Cartesian cogito nourished western philosophy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Positively, because it serv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 to pursue the certainty of knowledge or truth. Negatively, because many philosophers thought that a thinking thing (res cogitans) or mind cannot be a substance, or even that we can do philosophy without the Cartesian cogito. Then philosophy developed to a great extent by criticizing Cartesian cogito and advancing persuasive ideas simultaneously.
Maine de Biran insisted that the phenomental is the object of intuition while the noumental is the object of belief, whereas Descartes confused these two things. I will (Volo) should substitute I think (Cogito).In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Kant criticized four kinds of transcendental paralogism of rational
上一篇:康德:启蒙的宗教批判与宗教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