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的开放性——迦达默尔解释学思想的魅力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摘要:基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理论,迦达默尔也对于人的“理解”进行了检讨。他认为,人们在进行文本解释之前,必然已经具备了一个“前观念”,而这个“前观念”依赖于由人的解释所构成的传统。相对于文本解释,传统是一种“过滤器”,它影响着人们“前观念”的形成,影响着人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过,迦达默尔拒绝了黑格尔关于“进步”的观念,他否认文本解释之间存在着“进步”的关系。迦达默尔的解释理论使得文本永远处于“开放”的状态,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于不存在单一的、最终的、正确的或“真正的”答案感到欣慰。当然,依照迦达默尔的逻辑,我们也必须同时要理解这些答案可能也会改变。这便是迦达默尔解释学思想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迦达默尔|解释|文本|传统|开放性 

THE OPEN SPECIALITY OF INTERPRETATION 
——The Enchantment of Gadamer’s Theory on Interpretation 

Abstract: As a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 Gadamer examines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builds his theory on human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rtin Heidegger. He thinks that interpreters must hold a “fore-conception” before they begin to start interpreting, which relies on a tradition constructed by human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This tradition as a kind of “filter” is actually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a “fore-conception”. Gadamer refuses Hegel’s concept “progress”, so he doesn’t think that one interpretation is better definitely than another. For Gadamer, texts are always open to interpreters. We should take comfort in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 single and final, right or “true” answer, and at the same time understand that the above answers may change. The above is Gadamer’s theory’s enchantment. 

Key Words: Gadamer, Interpretation, Text, Tradition, Open Specialty 

一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和狄尔泰(Dilthey)等人的传统解释学认为,意义是文本自身所固的,它不以解释者的理解为转移,因而解释者的任务就在于清除自己的各种偏见,投入作者原有的处境,客观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意义。而德国当代哲学家迦达默尔(Gadamer)反对这种传统观点。他认为,文本的意义并不完全是客观、静态地凝固于文本之中的东西,而是与人的理解不可分的。也就是说,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不是文本的“独白”,而是二者的“对话”,只有当文本与人的理解相结合时才会产生意义;离开了人的理解,任何文本都不会有真正的意义。因此,迦达默尔认为,文本只是一个“半成品”,它是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为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在那里等待人们去发现,而是在解释者的理解的发生中、并通过理解的发生而实现的。也就是说,必须将理解视作意义进入存在过程的一部分,才能实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很明显,迦达默尔的这一基本立场是海德格尔(Heidegger)的。海德格尔说,如果没有人类的意识,就没有“世界”。这里,“世界”不是某个特定的世界,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世界,是指所有可能的世界。[2](p93)海德格尔所强调的是,如果世界上没有人类意识,也就不可能有对于世界的解释。当然,海德格尔所谓的“人类意识”并不是指某个主体个体,而是指在一个世界上共同生活而且能够彼此交流的全体人类。迦达默尔与海德格尔都认为,意义依赖于解释者与文本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文本自身,因此,在探讨意义问题时,不能忽视解释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迦达默尔的理论当中,所谓“文本”必须作为解释学的概念来理解,它并非仅仅指传统的纸质印刷品,而是指包括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宗教和社会组织在内的所有解释对象。基于这样一种定义,在迦达默尔,事物本身被认为是一种“书写”的文字,或者说,“书写”的文字呈现为一件被解释的作品。同时,迦达默尔还认为,“书写”是一种“被疏离的”形式,其作品的意义并不会“独白”式的主动地呈现出来。他说:“在书写中,所谈到内容的意义纯粹地为自己而存在,与表达和沟通的所有情绪因素完全分离。”[1](p592)而且,“书写”的作品也与“它起源的偶然性和它的作者分离,并使它自身独立于新的关系”[1](p395)。很显然,迦达默尔的这些陈述为文本作为“他者”腾出了地盘。迦达默尔举例来说明文本的“他者”性。他说:当我在书架上看到一本书,这本书的书脊已很陈旧且被严重磨损——这样,我不能够看出它是一本什么样的作品——这时,这本书对我来讲只是一件艺术品。他还举例说,如果有人告诉我,他们在我的墙壁上挂了一幅画或给我买了一本书,那么,直到我见到它并赋予它意义前,它仅仅是一个文本或一幅画而已,而没有其他任何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迦达默尔意在说明:一个“书写”的文本与它的起源、表达的情感因素和作者都是分离的,因此,如果没有解释,就没有文本。在这种情况下,迦达默尔写到: 

……一个人试图理解文本本身。但是,这意味着解释者自己的思想也已进入重新唤醒文本意义的过程之中。在这当中,解释者自己的视界是决定性的,然而不是作为他所主张或执行的个人立场,而是作为一种他所发动并使其处于危险中、且能够帮助他真正把文本内容变为自己的内容的意见和可能性。[1](p388) 

基于解释,文本自身已由“自我”变为一个“为我”,虽然在解释之前它只是一件作品、一本书等等。要注意的是,在迦达默尔的这个论述中,文本是与我们一起进入对话的,作品仅仅在未被解释时才具有“自我”的身份,因为当我们把它带进对话中的那一瞬间,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被疏离的”作品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为我”。这时,文本从“被疏离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从而与解释者之间建立起某种关系。 
在确立了解释者与文本的关系之后,迦达默尔进而对人的“解释”进行了检讨。不过,迦达默尔是借用海德格尔关于解释的“循环”概念开展他的研究的。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我们在解释一种情形甚或一个文本时,我们总要首先设计我们解释的可能性。但是,除非我们对于我们设计的主题至少已有足够的理解,我们是不能够设计这种可能性的。也就是说,每当我们进行文本解释时,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理解了被解释的对象。[BT,P194]因此,解释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循环”的。不过,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循环”不应被视为一个我们应当避免的“恶的循环”。他的理由是,当我们理解和解释文本对象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做如同用《圣经》中上帝存在的断言来证明上帝存在之类的事情,而是说,如果我们要完全理解解释对象的话,我们的头脑中肯定事先已经有些什么。可见,事先对于解释对象的了解是解释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在解释时试图避免自己的观念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很明显是荒谬的。”[1](p597)因此,“关键性的问题不是我们要避免这个循环,而是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进入它。”[2](p195)对于这样一种“循环”现象,迦达默尔不仅非常赞成,而且还借助于它展开了自己对于解释的研究。 
迦达默尔认为,事先对于对象的了解是解释成为可能的条件,否则解释便不可能展开。所以,在这种解释的“循环”现象中,我们所能够做的便是设计可能的解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进行实际的解释之前就已知道最终的解释结果。关于事先对对象的了解,迦达默尔写道:“最初的意义一旦出现在文本中”,解释者就会“从整体上为文本设计一个意义”。[1](p267)这种从整体上对文本意义的设计是一种完全的“前观念”。这种“前观念”是解释的前提和基础,人们既不能自由地选择它们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