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山对话的历史逻辑(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于上帝的最好的方法,是他回到上帝。“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约3:13)耶稣的升天,不仅表明他是来自于上帝,同时显明了人如何上升得救的道路,这即是顺服圣灵的引导、开启。升天事件,对于那些在场的人而言,构成了一种力量的盼望源泉。它激励着以打渔为职业的彼得等门徒,去完成主的托付。但对于未在场的人而言,升天的确实性便受到质疑,不过,这呼唤人用信心来认同。耶稣明白人心的顽梗。他应许那些跟随他的人:他必再来;又告诫那些远离他的人:他必最终审判。他的再来的应许,是为了让活着的跟随者充满盼望,更是他的慈爱在将来的完成。死里复活肉身成言的基督,不但对时间之维中的现在、而且对未来也有主权,因而对上帝创造的万有享受治权。“因为耶稣是那将要来的。真正与他相遇的每个人都是在未来与他相通的,都把他当作那将要来的生命,那将要来的世界之主。……只有作为将要来的,他才可能是那曾经来过的。只有作为那把新的未来揭示给罪人的将要来的,他才可能莅临现在。”[12]他再来完成审判,将公义的上帝彰显在世人面前。“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3:35-36)“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子来的父。”(约5:22-23)那些听耶稣的话又信差他来的上帝的人们,“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5:24)当然,耶稣的审判还意味着:上帝的大能与人类的结局。他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启1:8) 
    审判是耶稣显明父神的全能性和公义性的方式。他再临于地上就是为了施行审判。在广义上,末世前的大灾难,也属于他的审判的一部分。不过,他再临时对基督徒(林前4:5,“那时,各人要从上帝那里得着称赞。”)、犹太人、外邦人的审判和他在其后的千年王国末期在白色大宝座上对在属灵上死了的人的末日审判(启20:11-15),即在新天新地降临之前,末世的日期才算结束。 
    有人认为:橄榄山对话中耶稣关于十个童女的隐喻(太25:1-13)、仆人受托的隐喻(太25:14-31),和绵羊、山羊分别的隐喻(太25:31-46),前两个是对主再临时对活着的以色列人作为一个民族的审判,后者是对外邦人的审判。[13]不过,如果仔细阅读上下文,从《马太福音》24章36节到51节,耶稣一直在谈论他再临的时间问题。十个童女的隐喻,乃是在提醒信徒在此之前要警醒。所以,它和橄榄山对话内含的隐微的时间观相关,而不应属于审判以色列人的预言。 
耶稣既然是对父神存在的显明,他的审判自然是要显明父神的公义本性。上帝能够在西奈山赐予以色列人“正直的典章、真实的律法”(尼9:13),只是因为他就是正直而公义的。“他是磐石,他的作为完全,他所行的无不公平,是诚实无伪的上帝,又公义,又正直。”(申32:4)《新约》确认:上帝作为正义,一方面,他使信耶稣的人称义(罗3:26),宽恕那些悔改认罪的人;(约壹1:9)另一方面,上帝既是公义的,就必将报应那些不认识他和不听从主耶稣福音的人,那些逼迫基督徒的人(帖后1:6-8)。 
    在希腊语中,一般用d vikaio"表示正义,指“正义的”、“正直的”、“公义的”(如太1:19,“约瑟是个义人”)。新国际版(NIV)《圣经》的译者,当其表示人时,用“righteous”(公义的)而不是用“just”(正义的)来翻译d vikaio"。 “《旧约》中,正义既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律法,不仅向个体显明彼此应如何行动,而且为一个道德的社会立下根基。因此,《旧约》的律法,内含发达的律法正义与社会正义机制。”[14]《新约》从强调正义的行为转向对行为所流露出的内在品性即公义的强调,因为,上帝对不义的解决方法,不是在生活中通过制定律法来实现的,而是借着在基督里的行动来改变人的品性。 
    不过,从橄榄山对话关于仆人受托的隐喻和牧人分别绵羊、山羊的隐喻内容看,耶稣所说的天国的正义观和他审判万民的准则,涉及人人关系的同时还有人神关系。如果承认仆人受托的隐喻是对以色列人的审判,那么,其主要原则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太25:29)耶稣把仆人分为两类:一是那领了多少银子又赚回多少的“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太25:21)他在小事上忠心,因而被委派管理“许多事”,可以享受主人的快乐。另一类,是那领了银子却把他埋在地里的“又恶又懒的仆人”(太25:26)。他知道主人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太25:24)主人的反应为:“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太25:30)耶稣在世时,以色列人对待福音的态度表明:三个仆人处理受托的银子的方式,的确可以指耶稣升天后他们面临福音所作的选择,也指公元前的以色列人和公元后的部分教会是如何对待上帝之国的――他们垄断天国的一切,不让更多的人进入天国(参看《马可福音》12:1-12节耶稣关于凶恶佃户的比喻)。不过,这也适合外邦人,就是耶稣关于撒种的比喻的涵义。何况,仆人受托的隐喻的喻题是:“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太25:14) 
    牧人分别绵羊、山羊的隐喻,就不像仆人受托的隐喻那样难于理解。人子把人分为两类:右边的绵羊、蒙福的义人,左边的山羊、受诅咒的人。前者为义人,他们关怀耶稣所关怀的;后者被诅咒,因为他们对耶稣所关怀的弟兄漠不关心。审判的结局为:“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太25:46)我们发现:耶稣从人人关系引出人神关系的正义性。当然,其中不乏社会关怀的思想。人在对邻人的侍奉中,完成对上帝的侍奉。人在对邻人的爱中,实践对上帝的爱。在这里,基督徒通过爱邻人来实现对上帝的爱。耶稣如此审判万民的原则,正好同他关于爱的宣道相呼应。 



   4隐微的时间观 
     
    耶稣的橄榄山对话,还涉及时间问题。于是,他有关于无花果树、盗贼、忠心的仆人以及十个童女的隐喻。这里所说的时间,指基督再临的日子或时辰。它也具有一般用来翻译希腊词“kair     耶稣在谈到门徒应从无花果树学习明白人子再来的预兆后,称“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太24:36,可13:32)他从否定的角度指出:他的再临的时间是由父神确定的。《创世纪》开头的“起初”和《约翰福音》开始的“太初”,都意味着上帝才是时间最终的创造者与设定者。他设定了物理时间与历史时间的起点和终点,他是“阿拉法”,是“俄梅戛”(启1:8)。上帝是历史时间之主。因此,凡是在物理时间中的自然性在者(物)和在历史时间中的同在者(人),无不是受造的,且在时间绵延的时段上是有限的,它们受到物理时间绝对的限定,它们在物理时间中只具有有限的、相对的时段。在三位一体的同一性的意义上,耶稣是万物的创造者;但在三位一体的差别性的意义上,他的在世的时间性由上帝所规定。这种规定,指他的灵生和他的再临的具体的日子与时辰。耶稣的谦卑品质,源于这种在时间上他和父神的特殊关系。 
    《旧约》先知书中出现的“耶和华的日子”(the day of the LORD)或“那日”,多数情况下,指基督再临审判世界的日子。如“耶和华的大日临近,临近而且甚快,乃是耶和华日子的风声。勇士必痛痛地哭号。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难困苦的日子,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是吹角呐喊的日子,要攻击坚固城,和高大的城楼。”(番1:1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