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教与道家相因又相异的文化个性(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既然斋戒如此苛刻,为什么人们却甘愿承受呢?这是因为斋法的威力是无比的,如经受涂炭斋后可以“上解亿曾道祖无数劫来宗亲门族无鞅数罪,拯拔忧苦,济人危厄,其功至重,不可称量。”。正因为有如此丰厚的许诺,修道者才会前赴后继地忍受折磨。在虔诚修道的表象下隐藏着的正是人们对自己幸福的无限向往。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宗教的整个本质表现并集中在献祭之中。献祭的根源便是依赖感——恐惧、怀疑、对后果的无把握、未来的不可知、对于所犯罪行的良心上的咎责,而献祭的结果、目的则是自我感——自信、满足、对后果的有把握、自由和幸福。去献祭时,是自然的奴仆,但是献祭归来时,是自然的主人。因此,对自然的依赖感诚然是宗教的根源,但是这种依赖性的消灭,从自然手中获得解放,则是宗教的目的。换句话说,自然的神性诚然是宗教的、并且是一切宗教以及基督教的基础,但是人的神性则是宗教的最终目的。”对戒律的谨守正反映出人们祈求神灵庇佑的迫切心理。人们面对种种灾难和折磨创造了神灵,希望借助超人间的力量来拯救自己,他们认定,神和人一样有同情心和怜悯心,谁最受苦,神就同情谁,谁最虔诚,神就最先光顾谁。正如黑格尔所说:“人所忍受的痛苦越可怕,他就获得愈大的神的光荣。”同时,从宗教心理来看,戒律的奉行对于潜心修道的人来说,正是通达理想的必由之径,这是因为“我的双手束缚得越紧,我的愿望越无拘束,我追求拯救的渴望越强烈,我追求自由的冲动越炽盛,我企求不受约束的意志也就越坚强。人心或意志的那种被困苦的威力提高到极度,激发到极度的超人的力量,就是神的力量,神是没有任何困苦、任何约束的。”因此,道教戒律可能束缚了道士的手脚,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百无禁忌”、肆意妄为,但与此同时,戒律却从来没有阻止过对理想的追求,身为道士,身心越不自由,他对自由的向往之心越浓厚,而对未来修成神仙的迷狂追求,反过来又能给他在现实生活中承受无尽的苦难提供无穷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看似矛盾实则合理的心理促使修道者能够心甘情愿地承受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痛苦。

  综上所述,道家与道教的内在精神具有一脉相承的哲学动因,但是道教作为中国社会特有的宗教形态,其所包含的丰厚内容远非道家所能涵盖,其对世人所造成的宗教影响也是道家哲学无法取代的。因此,本文认为在研究道家与道教的关系时,应该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其相异处,只有这样才能分辨出作为宗教的道教与作为哲学的道家对中国文化特质构成的不同的作用力。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