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神话的由来及其形象(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山,还宫后染恙,梦见大小二鬼,小鬼"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至于大鬼;即钟馗,则有以下的记载:"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顅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39玄宗梦见钟馗捉鬼及?鬼后,疾病竟霍然而愈,因而命吴道子画钟馗图像,"颁显有司,"以祛邪魅,兼静妖氛"40。
钟馗传说,至《天中记》所引的钟馗故事,便大致定型41,并成为《斩鬼传》和《平鬼传》的蓝本。大方指出沈括的记载比《天中记》所引《唐逸史》故事,更为原始和朴实42。在沈括的记载中,玄宗梦见的小鬼,并没有名字,至《唐逸史》小鬼已被冠以"虚耗"之名43。此外,《唐逸史》所载的钟馗,亦增添了细节。《梦溪笔谈》载:"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44。这段记载,至《唐逸史》就变为:"武德中,应举不捷"45。朝代由唐玄宗,改为唐高祖(618--626年在位,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另外,有关钟馗之死,《唐逸史》亦增加了触殿而亡的剧情46。钟馗在《天中记》所引的《唐逸史》里,被塑造为科举失利,忧愤自杀的失意士人,这个情节便成为后世钟馗故事的蓝本。
1、貌寝的驱魔神癨
钟馗神话历代不衰,在唐朝钟馗神话便盛极一时。不但皇帝郑重地把钟馗画像赐有司以祛邪,群臣如刘中丞、杜相公,更受宠若惊的请大文豪刘禹锡代作谢表。《梦溪笔谈》亦载:"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摹?镌板,印赐西府辅臣各一本"47。由此可见由唐至宋,君主都有岁暮赐钟馗画像给大臣之习。此外,据《梦梁录》记载,宋代人民亦有悬挂钟馗像之习尚48,可见钟馗神话之盛。
钟馗是降妖斩鬼的驱魔大臣,后世的钟馗故事中,钟馗不但保留了貌丑的特征,他更是妖邪的煞星,并在性格上保持正气凛然的特点。相貌奇丑,是钟馗的一大标志。《斩鬼传》和《平鬼传》中,钟馗便因貌寝而被唐德宗嫌弃,未能高中状元,愤而自杀49。《钟馗全传》中,钟馗状如妖怪,被张让夫妇"疑是石马精,不肯留宿。"(卷二)50
钟馗除貌丑外;后世有关钟馗的作品,还把反他塑造为奉旨斩妖除魔的妖邪煞星。《钟馗全传》中钟馗乃武曲星托生,获玉帝赐宝剑与神笔,任阴阳降妖都元帅,"收天下之妖魔51。明朝无名氏《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杂剧中,钟馗亦被封为判官,奉上帝之命,"管领天下邪魔鬼怪"。(第三折)52清朝《斩鬼传》有别于明代的钟馗故事,书中的钟馗既不是武曲星托生,也不是奉玉帝之旨斩妖的大使;而是奉人间天子唐德宗之谕:"遍行天下,以斩妖邪"的驱邪大神。(第一回)53至于神通方面。亦远不如明朝作品中的钟馗。《斩鬼传》里的钟馗,既没有《钟馗全传》中宝剑与神笔,(卷二)54也没有《庆丰年五鬼闹钟馗》中,能保五谷丰收的神通。(第四折)55刘璋《斩鬼传》中的钟馗较少神通之能,但却是较具人性与真实性的斩鬼使者56。
2、正气凛然
钟馗故事系列中,钟馗除了是斩鬼使者外,他更是正气凛然与受民众拥戴的神癨。《钟馗全传》中,玉帝安排殿前司薄总管幻化美女,色诱钟馗;钟馗便表现了"金石不逾之操"57。在《平鬼传》中,阎君向玉帝举荐钟馗:"他为人正直"。(第十六回)58《庆丰年五鬼闹钟馗》里,中阳真君称赞他:"正直贤能"59从以上小说、戏曲的描述可见钟馗正气凛然,以正胜邪的特质。此外,钟馗亦因驱邪及造福老百姓,因而广受百姓拥戴。《钟馗全传》内,钟馗斩石马,替地方上除一大患,获民众建祠庙供奉。(卷二)60《斩鬼传》中,百姓感激钟馗除害安民,降伏骗人钱财的抠掐鬼后,便替驱邪大神建祠堂,令钟馗得享香火61。《平鬼传》里,钟馗除去欺诈金钱的讨债鬼与混账鬼,因而受到民族英雄式的迎迓。(第八回)62
钟馗不但是传统的?鬼神癨,在傩仪中担任驱鬼逐疫的角色;他更成为戏曲、小说的主角,为民驱魔降妖,造福百姓。钟馗的由来,就可能与"终葵"、方相、神荼、郁垒有关连。钟馗捉鬼、啗鬼的神话,至《天中记》引《唐逸史》所载钟馗故事,便大致定型。有关钟馗的作品,无论是杂剧,还是小说,都保留了钟馗貌寝、正气凛然和受民众爱戴等特征。而钟馗神话,更因为戏曲、小说的描述,得以流传。跳钟馗的民俗习尚,维持至今,仍然不衰,例如台湾就仍有跳钟馗风俗,以?鬼癨来驱鬼逐疫,63由此可见钟馗神话的历久不衰。
1.孙楷第举出的有关钟馗故事的通俗小说有三:一为明刊本《钟馗全传》,有日本内阁文库刊本。明人撰;一为第九才子《斩鬼传》四卷十回,为清朝刘璋所撰;另一本为《唐钟馗平鬼传》8卷16回,为云中道人编。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卷7,明清小说部乙,第227-228页。
2.胡万川《钟馗神话与小说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第128页。
3.胡万川〈钟馗问题〉,刊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5,静宜文理学院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中心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第7-14页。
4.胡万川指出:历来解说钟馗起源的各种说法,以钟馗源自"终葵"的说法最为圆满可信。同上文,页7。大方追溯钟馗本义,亦指出钟馗就是"终葵"--"椎"的意思。钟馗基本上是由法器转变为人名。见大方,〈钟馗故事的衍变〉,刊于《大陆杂志》,第4卷第11期,页367。刘芳如亦持相似论调。见刘芳如,〈画里钟馗〉,刊于《故宫文物月刊》,第7卷第3期,第6页。
5.胡万川引用杨慎之见,追溯钟馗本义,见〈钟馗问题〉,第7--8页。杨慎的考证,见杨慎,《丹铅馀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此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刊本,与《谭菀醍醐》合刊,第855-306至855-307页。
6.7.〈钟馗问题〉,第14页、第8页。
8.胡万川引《日知录》的考证,证明钟馗本为"终葵",同上。顾炎武《日知录》载:"《考工记》:大圭长二尺,杼上终葵首(终葵,椎也,为椎于其杼上,明无所屈也)。《礼记·玉葵》:’终葵,椎也’。《方言》:齐人谓椎为终葵。马融《广成颂》:踂(同挥)终葵(博雅作终葵),杨关斧。"见顾炎武,《日知录》,台湾商务印书馆,卷32,〈终葵〉一条,第99-100页。
9.《日知录》,第99-100页。
10.胡万川引赵翼之见,寻溯"钟馗"意义的转变,见〈钟馗问题〉,第9页。赵翼之考证,见赵翼《陔馀丛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卷35,第769页。
11.刘芳如指出杨慎、顾炎武、赵翼等人的考证,藉语源关系,推测"钟馗"由驱鬼工具转化为人物名称的说法,也不失为合理的推论,见刘芳如,上引文,第6页。
12.《钟馗神话与小说之研究》,第97页。
13.詹慕陶〈说傩〉,刊于《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第104页。詹慕陶指出假面跳神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存在。
14.艾筑生〈傩的当代启悟与艺术延伸--贵州美术创作片论〉,刊于《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第132页。傩具原始宗教气息,艾筑生认为傩仪中挣脱束缚的呐喊,就是种天性的自然渲泄。见第133页。
15.朱熹《论语集注》,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8,〈乡党〉篇,卷5,第469页。
16.王兆乾〈楚人祝国的祭仪--贵池傩舞《打赤鸟》再探〉,刊于《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第113页。王兆乾说"椎"本是石器时代,人类将石块镶嵌在木棒上的武器和工具,用以狩猎、砍斫和自卫也用在傩祭时赶鬼。后来,驱鬼逐疫被固定化、仪式化,椎在傩祭时逐渐失去工具和武器的功能,演变为驱鬼、辟邪的神器。至于"傩"字的来源,林河指出"傩"是南方百越民族对"鸟"的称讲。"鸟"和"傩",只是两种语言对同一种事物的不同称谓。见林河,〈《九歌》与南方民族傩文化的比较〉,刊于《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第121页。
17.傩仪由于宫廷和官家的推行,是有影响力的。地方固有古俗及各式驱鬼活动,也为傩仪的流布提供了有
钟馗传说,至《天中记》所引的钟馗故事,便大致定型41,并成为《斩鬼传》和《平鬼传》的蓝本。大方指出沈括的记载比《天中记》所引《唐逸史》故事,更为原始和朴实42。在沈括的记载中,玄宗梦见的小鬼,并没有名字,至《唐逸史》小鬼已被冠以"虚耗"之名43。此外,《唐逸史》所载的钟馗,亦增添了细节。《梦溪笔谈》载:"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44。这段记载,至《唐逸史》就变为:"武德中,应举不捷"45。朝代由唐玄宗,改为唐高祖(618--626年在位,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另外,有关钟馗之死,《唐逸史》亦增加了触殿而亡的剧情46。钟馗在《天中记》所引的《唐逸史》里,被塑造为科举失利,忧愤自杀的失意士人,这个情节便成为后世钟馗故事的蓝本。
1、貌寝的驱魔神癨
钟馗神话历代不衰,在唐朝钟馗神话便盛极一时。不但皇帝郑重地把钟馗画像赐有司以祛邪,群臣如刘中丞、杜相公,更受宠若惊的请大文豪刘禹锡代作谢表。《梦溪笔谈》亦载:"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摹?镌板,印赐西府辅臣各一本"47。由此可见由唐至宋,君主都有岁暮赐钟馗画像给大臣之习。此外,据《梦梁录》记载,宋代人民亦有悬挂钟馗像之习尚48,可见钟馗神话之盛。
钟馗是降妖斩鬼的驱魔大臣,后世的钟馗故事中,钟馗不但保留了貌丑的特征,他更是妖邪的煞星,并在性格上保持正气凛然的特点。相貌奇丑,是钟馗的一大标志。《斩鬼传》和《平鬼传》中,钟馗便因貌寝而被唐德宗嫌弃,未能高中状元,愤而自杀49。《钟馗全传》中,钟馗状如妖怪,被张让夫妇"疑是石马精,不肯留宿。"(卷二)50
钟馗除貌丑外;后世有关钟馗的作品,还把反他塑造为奉旨斩妖除魔的妖邪煞星。《钟馗全传》中钟馗乃武曲星托生,获玉帝赐宝剑与神笔,任阴阳降妖都元帅,"收天下之妖魔51。明朝无名氏《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杂剧中,钟馗亦被封为判官,奉上帝之命,"管领天下邪魔鬼怪"。(第三折)52清朝《斩鬼传》有别于明代的钟馗故事,书中的钟馗既不是武曲星托生,也不是奉玉帝之旨斩妖的大使;而是奉人间天子唐德宗之谕:"遍行天下,以斩妖邪"的驱邪大神。(第一回)53至于神通方面。亦远不如明朝作品中的钟馗。《斩鬼传》里的钟馗,既没有《钟馗全传》中宝剑与神笔,(卷二)54也没有《庆丰年五鬼闹钟馗》中,能保五谷丰收的神通。(第四折)55刘璋《斩鬼传》中的钟馗较少神通之能,但却是较具人性与真实性的斩鬼使者56。
2、正气凛然
钟馗故事系列中,钟馗除了是斩鬼使者外,他更是正气凛然与受民众拥戴的神癨。《钟馗全传》中,玉帝安排殿前司薄总管幻化美女,色诱钟馗;钟馗便表现了"金石不逾之操"57。在《平鬼传》中,阎君向玉帝举荐钟馗:"他为人正直"。(第十六回)58《庆丰年五鬼闹钟馗》里,中阳真君称赞他:"正直贤能"59从以上小说、戏曲的描述可见钟馗正气凛然,以正胜邪的特质。此外,钟馗亦因驱邪及造福老百姓,因而广受百姓拥戴。《钟馗全传》内,钟馗斩石马,替地方上除一大患,获民众建祠庙供奉。(卷二)60《斩鬼传》中,百姓感激钟馗除害安民,降伏骗人钱财的抠掐鬼后,便替驱邪大神建祠堂,令钟馗得享香火61。《平鬼传》里,钟馗除去欺诈金钱的讨债鬼与混账鬼,因而受到民族英雄式的迎迓。(第八回)62
钟馗不但是传统的?鬼神癨,在傩仪中担任驱鬼逐疫的角色;他更成为戏曲、小说的主角,为民驱魔降妖,造福百姓。钟馗的由来,就可能与"终葵"、方相、神荼、郁垒有关连。钟馗捉鬼、啗鬼的神话,至《天中记》引《唐逸史》所载钟馗故事,便大致定型。有关钟馗的作品,无论是杂剧,还是小说,都保留了钟馗貌寝、正气凛然和受民众爱戴等特征。而钟馗神话,更因为戏曲、小说的描述,得以流传。跳钟馗的民俗习尚,维持至今,仍然不衰,例如台湾就仍有跳钟馗风俗,以?鬼癨来驱鬼逐疫,63由此可见钟馗神话的历久不衰。
1.孙楷第举出的有关钟馗故事的通俗小说有三:一为明刊本《钟馗全传》,有日本内阁文库刊本。明人撰;一为第九才子《斩鬼传》四卷十回,为清朝刘璋所撰;另一本为《唐钟馗平鬼传》8卷16回,为云中道人编。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卷7,明清小说部乙,第227-228页。
2.胡万川《钟馗神话与小说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第128页。
3.胡万川〈钟馗问题〉,刊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5,静宜文理学院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中心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第7-14页。
4.胡万川指出:历来解说钟馗起源的各种说法,以钟馗源自"终葵"的说法最为圆满可信。同上文,页7。大方追溯钟馗本义,亦指出钟馗就是"终葵"--"椎"的意思。钟馗基本上是由法器转变为人名。见大方,〈钟馗故事的衍变〉,刊于《大陆杂志》,第4卷第11期,页367。刘芳如亦持相似论调。见刘芳如,〈画里钟馗〉,刊于《故宫文物月刊》,第7卷第3期,第6页。
5.胡万川引用杨慎之见,追溯钟馗本义,见〈钟馗问题〉,第7--8页。杨慎的考证,见杨慎,《丹铅馀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此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刊本,与《谭菀醍醐》合刊,第855-306至855-307页。
6.7.〈钟馗问题〉,第14页、第8页。
8.胡万川引《日知录》的考证,证明钟馗本为"终葵",同上。顾炎武《日知录》载:"《考工记》:大圭长二尺,杼上终葵首(终葵,椎也,为椎于其杼上,明无所屈也)。《礼记·玉葵》:’终葵,椎也’。《方言》:齐人谓椎为终葵。马融《广成颂》:踂(同挥)终葵(博雅作终葵),杨关斧。"见顾炎武,《日知录》,台湾商务印书馆,卷32,〈终葵〉一条,第99-100页。
9.《日知录》,第99-100页。
10.胡万川引赵翼之见,寻溯"钟馗"意义的转变,见〈钟馗问题〉,第9页。赵翼之考证,见赵翼《陔馀丛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卷35,第769页。
11.刘芳如指出杨慎、顾炎武、赵翼等人的考证,藉语源关系,推测"钟馗"由驱鬼工具转化为人物名称的说法,也不失为合理的推论,见刘芳如,上引文,第6页。
12.《钟馗神话与小说之研究》,第97页。
13.詹慕陶〈说傩〉,刊于《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第104页。詹慕陶指出假面跳神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存在。
14.艾筑生〈傩的当代启悟与艺术延伸--贵州美术创作片论〉,刊于《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第132页。傩具原始宗教气息,艾筑生认为傩仪中挣脱束缚的呐喊,就是种天性的自然渲泄。见第133页。
15.朱熹《论语集注》,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8,〈乡党〉篇,卷5,第469页。
16.王兆乾〈楚人祝国的祭仪--贵池傩舞《打赤鸟》再探〉,刊于《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第113页。王兆乾说"椎"本是石器时代,人类将石块镶嵌在木棒上的武器和工具,用以狩猎、砍斫和自卫也用在傩祭时赶鬼。后来,驱鬼逐疫被固定化、仪式化,椎在傩祭时逐渐失去工具和武器的功能,演变为驱鬼、辟邪的神器。至于"傩"字的来源,林河指出"傩"是南方百越民族对"鸟"的称讲。"鸟"和"傩",只是两种语言对同一种事物的不同称谓。见林河,〈《九歌》与南方民族傩文化的比较〉,刊于《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第121页。
17.傩仪由于宫廷和官家的推行,是有影响力的。地方固有古俗及各式驱鬼活动,也为傩仪的流布提供了有
上一篇:思孟学派的由来
下一篇:先秦儒家文献中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