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文献中的“性”(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我认为‘形’是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见《〈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15]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 四),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300、1405页。
[16]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 三),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1123页。
[17]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七),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992页。
[18] 徐元诰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5页。
[19] 徐元诰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页,第350页。
[20] 《荀子·修身篇》曰:“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

下一篇:论现代启蒙批判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