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与《性自命出》(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的影响,相似的表述见于《论语》的《八佾》、《述而》、《卫灵公》、《孟子·尽心下》、《乐记》。
喜斯陶,陶斯奋,奋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喜之终也。愠斯忧,忧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踊,愠之终也。
相同的表述见于《礼记·檀弓》,且明言出于子游。
凡学者求其心为难,从其所为,近得之矣,不如以乐之速也。虽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贵。求其心有伪,弗得之矣。人之不能以伪也,可知也。其过十举,其心必在焉,察其见者,情焉失哉?
《论语·为政》载孔子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游宰武城,以此而得澹台灭明。相似的表述还见于《礼器》、《乐记》、《文王世子》等。
第40、41简谈到爱类七、智类五、恶类三,不见于传世文献,但“恶不仁为近义”的相似表述见于《论语·里仁》,而《里仁》恰与子游关系密切。
凡人情为可悦也。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不以其情,虽难不贵。
相近的思想见于《淮南子·缪称》,而《缪称》又多引子思遗文,所以有学者认为《缪称》在思想情趣上接近思孟学派。(刘乐贤《〈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
此外尚有少许简文可与传世文献相证,但由于多不关涉子游氏之儒的作品与《乐记》,故从略。
据上文比较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简文中的一些重点表述往往既可与《礼运》、《礼器》等被认为是子游学派的作品相参证,又可以和《乐记》相参证。《乐记》的作者,学界普遍认为是七十子后学公孙尼子,关于公孙尼子的学派,吴静安认为属思孟学派,(吴静安《公孙尼子学说源流考》,《南京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陈来也有相似的推测。(陈来《荆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其实我倒认为《乐记》的作者更可能出自子夏氏之儒,《乐记》引子夏语,且其中的重刑法思想也与子夏后学的发展路经重合。但不论如何,《乐记》作者的礼乐思想与子游有相合之处都不足为怪,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源头,即孔子。如果把相同的思想归诸孔子,就剩下的表述而言,以子游、思孟学派为多。再考虑到整个《性》篇的思想、核心概念与子游的关系,再加上其中又有子游的话,我们认为《性》出自子游之手,应该是比较可信的结论。
喜斯陶,陶斯奋,奋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喜之终也。愠斯忧,忧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踊,愠之终也。
相同的表述见于《礼记·檀弓》,且明言出于子游。
凡学者求其心为难,从其所为,近得之矣,不如以乐之速也。虽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贵。求其心有伪,弗得之矣。人之不能以伪也,可知也。其过十举,其心必在焉,察其见者,情焉失哉?
《论语·为政》载孔子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游宰武城,以此而得澹台灭明。相似的表述还见于《礼器》、《乐记》、《文王世子》等。
第40、41简谈到爱类七、智类五、恶类三,不见于传世文献,但“恶不仁为近义”的相似表述见于《论语·里仁》,而《里仁》恰与子游关系密切。
凡人情为可悦也。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不以其情,虽难不贵。
相近的思想见于《淮南子·缪称》,而《缪称》又多引子思遗文,所以有学者认为《缪称》在思想情趣上接近思孟学派。(刘乐贤《〈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
此外尚有少许简文可与传世文献相证,但由于多不关涉子游氏之儒的作品与《乐记》,故从略。
据上文比较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简文中的一些重点表述往往既可与《礼运》、《礼器》等被认为是子游学派的作品相参证,又可以和《乐记》相参证。《乐记》的作者,学界普遍认为是七十子后学公孙尼子,关于公孙尼子的学派,吴静安认为属思孟学派,(吴静安《公孙尼子学说源流考》,《南京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陈来也有相似的推测。(陈来《荆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其实我倒认为《乐记》的作者更可能出自子夏氏之儒,《乐记》引子夏语,且其中的重刑法思想也与子夏后学的发展路经重合。但不论如何,《乐记》作者的礼乐思想与子游有相合之处都不足为怪,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源头,即孔子。如果把相同的思想归诸孔子,就剩下的表述而言,以子游、思孟学派为多。再考虑到整个《性》篇的思想、核心概念与子游的关系,再加上其中又有子游的话,我们认为《性》出自子游之手,应该是比较可信的结论。
上一篇:朱熹治学方法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