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其独也」涵义之新探释(下)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二.論先秦至漢的「君子慎其獨也」
(一)「君子慎其獨也」的歸一義涵
孔子嘗云:「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易,繫辭下》)
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若舉以「君子慎其獨也」,相信會是一個很好的義例。
因為君子的「慎其獨」,既可看成是天下修身之士的所「同歸」,也可理解為人對道德價值的取向,是可具有不同的層面意義、方式與精神面貌。而先秦至漢的篇籍,明言論及此命題的,也實在「多」有;〔8〕而這「多」,則是屬於由「一」而「致」成的「百慮」,也可看成是「殊途」。但相對來說,這就絕非所謂「何思何慮」。
故除非是已掌握到近道的竅門,能隨機應變而通達無碍,如《易.繫辭上傳》所說的:「《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又或者是能「從心所欲,不踰矩」,如孔子有說:「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否則又何來「何思何慮」?
因此慎思明辨仍是必須的,重要的。因為若「多」而不能「為一」,無論是在內或外,都會造成妄亂,易演變成以一貫之的「執一」,則就有如《莊子.天下》篇所說:「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各為其所欲以自為方。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所以孟子說:「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盡心上〉)
不過「以多為一」(《五行》之《說》)也是一套大學問。就以「君子慎其獨也」這精微之言為例,它就纏結着不少容易造成偏差的問題(按: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就曾因此而狠批子思、孟軻之「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而因此亦可推知「君子慎其獨也」這命題,當是出於《五行》。〔9〕事實篇中兩次的言及,皆沒有用上「故」或「是故」之辭),而這正是與「殊途」和「百慮」有關。
今計先秦至漢,明見有論及「君子慎其獨也」的篇籍,列出為:佚書簡帛《五行》、佚篇帛本《五行》之《說》、《禮記》之〈大學〉、〈中庸〉、〈禮器〉、《荀子.不苟》、《文子.精誠》、《淮南子.繆稱訓》、《說苑.敬慎》,合共十有餘起。而研究所得,筆者認為這話的思想指歸,是歸一於「心」這「內、外」之修的問題。所謂「君子慎其獨也」,意就是指君子要謹慎於一己的「存其心,養其性」這「誠之」的修養上。
下面試為具體論說。
(二)論說
1.《淮南子.繆稱訓》、《文子.精誠》
《淮南子.繆稱訓》的言「君子慎其獨也」,曰:「聖人在上,化育如神。太上曰:『我其性與!』其次曰:『微彼,其如此乎?(按:謂若然沒有天德,我能於無私的本生中得具此性,又能治性如此嗎?)故《詩》曰『執轡如組(按:謂對生性本質其內容的參差不同,能治理有度;一如驅車的御者能把駕馭駟馬的韁繩,用得如有組織)』,《易》曰『含章可貞』,運於近,成文於遠。夫察所夜行,周公慚乎景(按:《說苑.敬慎》記周公重『六守』以言『謙德』,此處亦當以示周公的『自謙』。蓋夜行則身影不分明,這是以暗影喻出因影響力不顯而有所自慚,含有當更鞭策自勵之意),故君子慎其獨也。釋近斯遠,塞矣。』」
而《文子.精誠》則謂:「聖人不慚於影,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故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則知「獨」的立義,就是說「聖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行而時之(按:意指能如『四時行焉』般的影響『百物生焉』),德也」(《五行》),這也是所謂「聖人天德」(《大常》)。因聖人的「獨」,乃是「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第25章),是「深造而自得之」。聖人獨能慎用其體道無妄的心,由「尊德性」而「尊德義」。這即謂除了心無妄私偏蔽之執外,又能注重由天德而來的個性其多面及均衡的發展,性與心皆能並進於善。故《中庸》乃稱此義作「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而對聖道的「運於近,成文於遠」,也即「聖人不慚於影」這天生人成的光影,則就有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第27章)。
所以《荀子.成相》篇要說:「請布基,慎聖人。」
2.簡帛《五行》、《五行》之《說》、《禮記.禮器》
帛本《五行》謂:「『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能為一,然後能為君子。君子慎其獨也。」
而《荀子.勸學》亦有引用此詩以言「心」,曰:「《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所言要皆謂「君子慎其所立」(《荀子.勸學》)。
按《詩.召南.鵲巢》有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這是說,桑樹上的鳲鳩,「居鵲之成巢」。〔10〕故《五行》引詩這兩句可理解為,鳲鳩在桑樹上覓得鵲的空巢,共生下七隻小鳥。〔11〕又據載說謂,「鳲鳩有均一之德,飼養其子旦從上而下,暮從上而下,平均如一」,〔12〕所以詩跟着說「淑人君子」,內心的儀態也是一樣。這是起「興」之言(用整理者說),主體意識是「君子慎其所立」。因詩之意是可令人想到,由不善營巢的鳲鳩,要生小鳥便得先覓巢,再到鳲鳩照顧小鳥的「一心」也即顯出「均一之德」,是都可成為「君子務本」的主要精神,也是所謂「一儀」、「為一」和「結於一」等思要的所本。
所以《說苑.反質》有云:「《傳》曰:尸鳩之所以養七子者,一心也;君子所以理萬物者,一儀也。以一儀理物,天心也。」
故孔子是說「吾道一以貫之」。這「一」,乃是人從本性上務本於天,性體與心於是成本末一貫之體,而「內聖外王之道」皆由此出(《莊子.天下》:「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它可使本心內取「天德」於「直」性之體,這「尊德性」是為「慎其獨」的首要思維,也是「兆於變化」(《莊子.天下》)之聖人的先知先覺。所以簡帛《五行》謂:「君子之為善也,有與始也,有與終也。」而《說》之釋此義云:「言與其體始,與其體終也。」(第228行)體之「始」是關乎物的起始於「恆先無有」(《恆先》),意即出於天德無妄。孔子嘗云:「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這是意謂人此一物是在天行道的中直無枉私這天德上,有幸得生具「直體」(《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這本質,而不是其他不同的物類物質物性。因此所謂「與其體始」,就即與其天性本德本真始,是所謂「動而皆賢於其初者也」(上博簡《孔子詩論》)。這「恆」在而常可以「潤身」的富「德」,它的真實而無妄之「成」,又是來自上天的「自成」之道,這也就是孔子的以「誠」來「言成」,曰:「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易.乾.文言》。孔子並強調的說:「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這是說,欲要真實而無妄,卻棄富厚的天德不用,也就適足產生異端罷了(說詳註1所言的拙著,其第275頁及註11。故筆者認為哲學上的「誠」義,當濫觴自孔子。事實今本《宗庸》的第一個「誠」字,便出於孔子)。至於「與其體終」,這「體」當是指那能有所「悅於仁義」的「直體」言,是所謂「罔之生也幸而免」者。故「與其體終」當是說「仁、義、禮、智」的「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五行》),這是《中庸》所謂「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的修為,是心能以「天德」揚善去不善(《性自命出》:「善不善,性也」),也是「以多為一」的「內聖」之修,是說君子的「慎其獨也」除得先慎立於直性外,之後還須慎立於心!這就是所謂「善,人道也」(《五行》)。
但「善,人道也」之後跟着的「德,天道也」,才是更重要的話,因它關乎為甚麼「君子必慎其獨也」。
(一)「君子慎其獨也」的歸一義涵
孔子嘗云:「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易,繫辭下》)
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若舉以「君子慎其獨也」,相信會是一個很好的義例。
因為君子的「慎其獨」,既可看成是天下修身之士的所「同歸」,也可理解為人對道德價值的取向,是可具有不同的層面意義、方式與精神面貌。而先秦至漢的篇籍,明言論及此命題的,也實在「多」有;〔8〕而這「多」,則是屬於由「一」而「致」成的「百慮」,也可看成是「殊途」。但相對來說,這就絕非所謂「何思何慮」。
故除非是已掌握到近道的竅門,能隨機應變而通達無碍,如《易.繫辭上傳》所說的:「《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又或者是能「從心所欲,不踰矩」,如孔子有說:「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否則又何來「何思何慮」?
因此慎思明辨仍是必須的,重要的。因為若「多」而不能「為一」,無論是在內或外,都會造成妄亂,易演變成以一貫之的「執一」,則就有如《莊子.天下》篇所說:「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各為其所欲以自為方。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所以孟子說:「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盡心上〉)
不過「以多為一」(《五行》之《說》)也是一套大學問。就以「君子慎其獨也」這精微之言為例,它就纏結着不少容易造成偏差的問題(按: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就曾因此而狠批子思、孟軻之「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而因此亦可推知「君子慎其獨也」這命題,當是出於《五行》。〔9〕事實篇中兩次的言及,皆沒有用上「故」或「是故」之辭),而這正是與「殊途」和「百慮」有關。
今計先秦至漢,明見有論及「君子慎其獨也」的篇籍,列出為:佚書簡帛《五行》、佚篇帛本《五行》之《說》、《禮記》之〈大學〉、〈中庸〉、〈禮器〉、《荀子.不苟》、《文子.精誠》、《淮南子.繆稱訓》、《說苑.敬慎》,合共十有餘起。而研究所得,筆者認為這話的思想指歸,是歸一於「心」這「內、外」之修的問題。所謂「君子慎其獨也」,意就是指君子要謹慎於一己的「存其心,養其性」這「誠之」的修養上。
下面試為具體論說。
(二)論說
1.《淮南子.繆稱訓》、《文子.精誠》
《淮南子.繆稱訓》的言「君子慎其獨也」,曰:「聖人在上,化育如神。太上曰:『我其性與!』其次曰:『微彼,其如此乎?(按:謂若然沒有天德,我能於無私的本生中得具此性,又能治性如此嗎?)故《詩》曰『執轡如組(按:謂對生性本質其內容的參差不同,能治理有度;一如驅車的御者能把駕馭駟馬的韁繩,用得如有組織)』,《易》曰『含章可貞』,運於近,成文於遠。夫察所夜行,周公慚乎景(按:《說苑.敬慎》記周公重『六守』以言『謙德』,此處亦當以示周公的『自謙』。蓋夜行則身影不分明,這是以暗影喻出因影響力不顯而有所自慚,含有當更鞭策自勵之意),故君子慎其獨也。釋近斯遠,塞矣。』」
而《文子.精誠》則謂:「聖人不慚於影,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故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則知「獨」的立義,就是說「聖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行而時之(按:意指能如『四時行焉』般的影響『百物生焉』),德也」(《五行》),這也是所謂「聖人天德」(《大常》)。因聖人的「獨」,乃是「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第25章),是「深造而自得之」。聖人獨能慎用其體道無妄的心,由「尊德性」而「尊德義」。這即謂除了心無妄私偏蔽之執外,又能注重由天德而來的個性其多面及均衡的發展,性與心皆能並進於善。故《中庸》乃稱此義作「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而對聖道的「運於近,成文於遠」,也即「聖人不慚於影」這天生人成的光影,則就有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第27章)。
所以《荀子.成相》篇要說:「請布基,慎聖人。」
2.簡帛《五行》、《五行》之《說》、《禮記.禮器》
帛本《五行》謂:「『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能為一,然後能為君子。君子慎其獨也。」
而《荀子.勸學》亦有引用此詩以言「心」,曰:「《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所言要皆謂「君子慎其所立」(《荀子.勸學》)。
按《詩.召南.鵲巢》有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這是說,桑樹上的鳲鳩,「居鵲之成巢」。〔10〕故《五行》引詩這兩句可理解為,鳲鳩在桑樹上覓得鵲的空巢,共生下七隻小鳥。〔11〕又據載說謂,「鳲鳩有均一之德,飼養其子旦從上而下,暮從上而下,平均如一」,〔12〕所以詩跟着說「淑人君子」,內心的儀態也是一樣。這是起「興」之言(用整理者說),主體意識是「君子慎其所立」。因詩之意是可令人想到,由不善營巢的鳲鳩,要生小鳥便得先覓巢,再到鳲鳩照顧小鳥的「一心」也即顯出「均一之德」,是都可成為「君子務本」的主要精神,也是所謂「一儀」、「為一」和「結於一」等思要的所本。
所以《說苑.反質》有云:「《傳》曰:尸鳩之所以養七子者,一心也;君子所以理萬物者,一儀也。以一儀理物,天心也。」
故孔子是說「吾道一以貫之」。這「一」,乃是人從本性上務本於天,性體與心於是成本末一貫之體,而「內聖外王之道」皆由此出(《莊子.天下》:「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它可使本心內取「天德」於「直」性之體,這「尊德性」是為「慎其獨」的首要思維,也是「兆於變化」(《莊子.天下》)之聖人的先知先覺。所以簡帛《五行》謂:「君子之為善也,有與始也,有與終也。」而《說》之釋此義云:「言與其體始,與其體終也。」(第228行)體之「始」是關乎物的起始於「恆先無有」(《恆先》),意即出於天德無妄。孔子嘗云:「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這是意謂人此一物是在天行道的中直無枉私這天德上,有幸得生具「直體」(《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這本質,而不是其他不同的物類物質物性。因此所謂「與其體始」,就即與其天性本德本真始,是所謂「動而皆賢於其初者也」(上博簡《孔子詩論》)。這「恆」在而常可以「潤身」的富「德」,它的真實而無妄之「成」,又是來自上天的「自成」之道,這也就是孔子的以「誠」來「言成」,曰:「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易.乾.文言》。孔子並強調的說:「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這是說,欲要真實而無妄,卻棄富厚的天德不用,也就適足產生異端罷了(說詳註1所言的拙著,其第275頁及註11。故筆者認為哲學上的「誠」義,當濫觴自孔子。事實今本《宗庸》的第一個「誠」字,便出於孔子)。至於「與其體終」,這「體」當是指那能有所「悅於仁義」的「直體」言,是所謂「罔之生也幸而免」者。故「與其體終」當是說「仁、義、禮、智」的「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五行》),這是《中庸》所謂「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的修為,是心能以「天德」揚善去不善(《性自命出》:「善不善,性也」),也是「以多為一」的「內聖」之修,是說君子的「慎其獨也」除得先慎立於直性外,之後還須慎立於心!這就是所謂「善,人道也」(《五行》)。
但「善,人道也」之後跟着的「德,天道也」,才是更重要的話,因它關乎為甚麼「君子必慎其獨也」。
上一篇:子游与《性自命出》
下一篇: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中国传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