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社会自然;原生自然;物质实践;观念
论文摘要:是知性直观地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还是遵循马克思从人的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基本原则,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新哲学,这是是否真正理解马克思新哲学的关键,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就应该“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从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实出发,人的社会物质实践与人的观念之间存在着以下两层关系,一是认识层面上的,即人们把人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及其变化发展的观念和看法,也就是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二是透过现实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结果去追问支配这些活动及结果的价值实践观念。在这两种关于实践的观念中,前者是客观决定主观,也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认知)意识,后者则是社会(价值)意识改造自然与社会。两者的现实关系从根本上来讲是前者决定后者,而从变化发展的过程来讲则是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因为正确的认识是建构正确价值实践观念的基础,而正确(价值)实践观念的形成又是实际正确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现实前提。反之也一样。所以,本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这一根本原则,来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现实的重要意义,就成为彻底摆脱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束缚的唯一选择。
一马克思新哲学的起点
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谈到这一《提纲》时所说的,“这些笔记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这其中的“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正是作为理解马克思新哲学观起点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而包含着十一条新思想内容的《提纲》就已经展示出马克思新哲学观的轮廓和发展线索。
在《提纲》第一条,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在此,可以看到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是从现实出发来认识世界的,缺陷“只是”在于直观地仅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事物、感性,而直观的结果则是现象地、片段地、孤立地、静止地和非联系地来理解事物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个人。这样的理解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甚至还可能导致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理解的事物、感性、现实不是真正具体的现实,而只是一种抽象的现实。这样的现实虽然也与人有关,但只是与单个、孤独的抽象的个人有关。进而就把感性的现实人为地分成抽象的自然界和抽象的社会,而不是把现实世界看作是由人的社会和相应的自然环境所共同构成的。在人与自然的领域是唯物主义,而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领域自然也就成了唯心主义。其根源在于没有看到,当把社会作为认识对象来理解和把握时,社会及人的实践活动也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说:“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这表明,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在各自抽象地发展着自己的哲学理论,唯心主义往往还要略胜一筹,但“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真正的现实”的哲学的出发点问题,也就是哲学关照的现实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而根据马克思对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片面性的分析与批判,马克思哲学视I}中的现实,是由社会的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社会的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事物有规律的活动,和这两种活动彼此的相互作用所呈现的实际状态共同构成的世界。而其中承载着各种社会关系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是人的活动,就在于这样的活动是区别于自然事物活动的、有思想有目的的活动。所以,社会人的实践活动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相对于自然事物而言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和主观性特征。这样的主体性和主观性特征,是由社会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事物的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直接结果—人工(社会)自然的出现所确证的,也就是费尔巴哈所“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之所在。而真正属于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其有目的有思想为特征的,也就是以人的脑力和体力所形成的合力及其外化构成了认识层面上的真正人的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是片面的,甚至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因为把表现脑力劳动的理论思维活动与人的体力劳动绝然分开很显然是脱离实际的。认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关于实践活动的观念,与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所建构的支配实际活动的价值实践观念不能混为一谈,只注重前者而轻视后者,导致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相反,注重后者而忽视前者,导致了唯心主义的独断论。传统哲学的这些缺陷都源自各自狭隘的哲学立场,旧唯物主义片面地理解和重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没有看到支撑这一关系的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轻视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就成为必然;唯心主义则片面地理解和重视了人的方面,没有看到离开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只能是抽象和虚幻的人的社会关系,因此而导致“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和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也就成为必然。
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所具有的革命性和时代性特征,就表现在从社会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方面,也就是主体和主观方面,以及社会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事物的活动和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去理解现实世界,并把现实社会人的实践活动方式作为认识对象,去理解人们所形成的关于实践的观点和看法,以及人们借助于科学实验和社会调查这样的认识性实践所获得的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在认知意义上的观念和看法,同时也通过现实社会人的实践去理解在认识的基础上所建构的改造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价值实践观念。正是这样的现实世界向人们展示了人的社会自然与原生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的现实世界图景,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在这样的世界图景中,人的社会自然与原生自然之间相互的辩证关系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而且彼此共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变化和发展。站在人的社会自然与原生自然的相互辩证关系的立场上看现实和世界,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就自然地进入了人观察现实和世界的视阂,也就是人的认识领域。因此,马克思新哲学所具有的现当代性不是把人的社会实践引人了认识论,而是站在新的立场新的高度所获得的哲学关照的新视闭。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有自然科学?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材料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存着,而这一切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但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从这一段话语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正是从人的物质实践这一感性现实及其与现实世界的相互联系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