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道德的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论文关键词〕 诚信 信任 信用
  〔论文摘要〕 诚信是中国传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道德。但是,传统的诚信和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诚信有着形式和内容甚至精神实质的差别。现代市场经济的诚信是信用式的,传统的诚信是信任式的,它强调的是信于言、信于心和信于性,即尽言、尽心和尽性。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观念,自思孟学派从本体的角度对诚信作了阐释之后,诚信不仅是人际交往的道德要求,而且被看作是立物、立事、立人、立身之本,是一种道德精神,也是人的道德品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思维路径。真 实无妄之谓诚,言而有实之谓信,诚为信之本,信为诚之用。信不仅是一种言语或者承诺的 真实,更是本心之真,本性之真。它不是求信于人,不是求人所信,而是尽己,即尽言、尽心和尽性。
  
  一
  
  信于言,忠于自己的言论,行与不行依于言,是为尽言。在行为的层面上,诚信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就是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事中诚实不欺、讲究 信誉、信守诺言。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要求。真即出自本心,诚即忠于本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欺人欺己,讲究信义,这样才能言可复,行可行,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保证其言行的一贯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诚信历来受到高度的重视。孔子以“信”为“四教”(文、行、忠 、信)科目之一,要求人们讲究信义,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 •卫灵公》)这就是说,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得到他人的信任,其行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畅通无阻,相反,不讲究信义,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即使在自己所熟悉的家乡,也会使其行为处处受阻,遭到他人的抵制,无法实现自己行为的目的。
  “信则人任焉”,说明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精神纽带,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和相互的信任与尊重。首先,信要求人们言行一致,信守诺言,即所谓“言而有信”。儒家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重然诺,守信用,以诚待人,表里如一。其次,信要求人们的行 为保持一贯性。孔子讲的“谨而信”、“敬事而信”、“笃信好学”等等,都是强调的这一 点。做到了信,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肯定与扶持,保证行为的顺利性和有效性。 传统道德强调,君臣有信则仁忠,父子有信则孝慈,夫妇有信则义顺,兄弟有信则友悌,朋 友有信则亲爱。
  信也是立国之本。《左传》以信为“国之宝”,孔子则说,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而不能去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吕氏春秋》总结先秦儒家的观点,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离俗览•贵信》)一个社会的结构、秩序、行为规范应该真实无妄,具有稳定性;一个人的行为必须与自己的本性相符合,不能反复无常,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
  尽言的要求是言行一致,做不到的不要说,说了就要想办法做到。言是思想、观念和意图的表达,是内心状态的一种宣示,反映的是人的内心本质和精神情操,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作用。信于言,人们才有可能正常交往,思想和观念才能够具有通约性,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认同,也才能维持人际交往的基本秩序。
  
  二
  
  所谓信于言,并非对语言外在形式的肯定,而是对语言所表达的内心思想、观念的肯定,言者尽意者也,信于言归根结底是信于心,心正则言正,心可信言方可信。这就是所谓尽心,传统道德将此概括为“正心诚意”。所谓正心即端正自己的本心;所谓诚意按照《大学》的说法即“毋自欺”。朱熹阐释说:“凡人所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九)信在应事接物中,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信于己、不自欺就是要忠实于自己真实不妄的本性,行于外而动于中,动于中而发于外,应事接物皆率性而行,真诚坦荡,无一点怠慢,无一毫 放荡,无一丝勉强,无一丝夹杂,完全出自本性,身心一致,真心真性真情可对天地。
  只有信于己、不自欺,才能做到不欺人、信于人。荀子说:“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对他人守忠信,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忠诚,行忠于言,言忠于行,言与行均忠实于自己的本性。只要做到言行、表里如一,竭尽忠信,最终一定会得到他人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孟子》也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不欺人、不欺己的诚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重要品德,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本性的连接和精神的契合。
  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诚信道德对人们的规约作用,重要的不是制导人言人行,而是制导人心。《礼记•王制》说:“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粥”同“鬻”,意为卖。诚信是对自己内心的要求,诚于中而信于外。不诚无物,不诚无信。因此,当自己都认为某种商品的质量和数量都不符合标准的时候,就不应该拿到市场上销售。在交易过程中,更应该诚心待人,做到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按,即价)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童叟无欺不仅不能以小充大、缺斤少两,更不能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买卖公平的关键在于不欺心,有不欺人之心,才会有不欺人之行。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