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再次,在道德修养的人格追求上,孔孟都特别强调“修身在己、成德在我”。他们认为道德修养的本质乃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理想的支配下,为了完善自身所进行的一种自觉自 愿的行为选择活动。它应当完全由个体自由的意志所支配,没有丝毫的外在强制性。所以,孔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为仁由己”与孟子提出的“反求诸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均对“修身在己”的道理予以了非常清晰的说明。不仅如此,孔孟还认为个体人格境界的高低从根本上讲也是自我成就的结果,为什么有的人其人格境界让人景仰,而有的人其人格境界遭人鄙视?关键就在于个人的欲求不同,既然道德修养是通过“为仁由己”、“反求诸己”的方式实现的,那么一个人对自身“理想的我”的设定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理想的我”是做一个圣人,那么也许你真的就可能成为圣人;如果你“理想的我”是做一个君子,那么也许你真的就能够成为君子。相反,对于一个自甘平庸的人,我们是 很难想象他会成就多高的人格境界的,这就是孔孟所言的“成德在我”。
  最后,孔孟都主张要弘扬道德修养的主体性精神,以塑造自我的道德人格。孔孟都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实现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而道德修养的过程将不会是顺利的坦途。个人意志力的强弱对于道德修养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道德修养过程中的苦累与付出对于意志薄弱者来说是永远无法跨越的屏障,只有意志坚强者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弘扬个体的主体性精神,靠“内求”的方式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孔子强调为仁要“克己”就是主张要充分发挥行为主体的自我自制力,以超常的恒心和毅力来战胜自我;强调“近仁”须“力行”就是主张要充分发挥个体的自我意志力,靠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孟子指出“知性”须“尽心”就是强调个体主观努力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要“动心”、“忍性”,就是说我们的意志力必须经受得住外界的各种考验。道德修养的过程漫长而艰辛,任何人如果不弘扬自身的主体精神,没有强大的“内求力”作支撑,是根本不可能修得正果,成就大德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