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引论(7)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格地说,本然的存在(尚未进入人的知行过程的存在)的时间向度,往往仅仅与变易相联系,而不具有历史性的涵义。历史本质上与人的活动相联系,惟有当自然在认识或实践的层面成为人的作用对象时,它才开始真正进入历史过程,获得历史的品格。在这一意义上,人的知行过程,是存在从单纯的变易走向历史中的存在所以可能的前提,而人的存在本身也相应地呈现出某种存在论上的优先性;海德格尔把以此在的分析为核心的基础本体论视为一切本体论的本源,似乎已注意到了上述关系。
在海德格尔那里,和存在与时间的沟通相辅相成的,是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按海德格尔的看法,在哲学史上,人们往往仅仅关注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本身,《存在与时间》开宗明义便指出了存在遗忘的问题。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似乎具有二重涵义:其一,即人的存在,特别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此在),其二,在时间中展开的存在过程。与存在的二重意义相应,存在者既是指人之外的本然或超验对象,又是指既成的、已完成的(与过程相对)存在形态。传统的形而上学往往或者离开了人自身的存在,去勾画本然的存在模式,或者试图追寻世界的本然形态或终极形态,并将这种形态规定为不变的、永恒的对象,从一般的理念、共相、本质,到绝对精神,都属于这一类存在。当海德格尔批评以往的哲学遗忘了存在时,他的锋芒所向,似乎也主要是上述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
当然,存在者与存在的区分,也可以被赋予另一种涵义。如果借用"存在者"这一概念而扬弃对它的独断理解,则存在者也可以被规定为广义存在的统一形态,其形式包括人自身的统一、对象世界的统一,以及人与对象世界的统一;与之相对的"存在",则可以理解为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后者既以知行(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的历史绵延为形式,也表现为对象世界的历时性变易。从某些方面看,海德格尔在要求超越仅仅囿于存在者而遗忘"存在"、并以存在的关注扬弃存在者之时,似乎又同时表现出某种遗忘"存在者"的趋向:"此在"在时间中的展开,往往遮蔽了其作为统一的存在形态的品格,这种统一形态既包括此在自身的整合,也表现为此在与其他存在的互融。当海德格尔强调此在的生成性时,其自我整合的一面常常未能获得适当定位,而当他将"共在"视为此在的沉沦时,此在与其他存在的统一,亦多少置于其视野之外。如前所述,按其现实形态,存在的具体性既表现为它在过程中的历时性展开,也以过程中的自我统一为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统一性与过程性的融合,构成了存在真实、具体的形态。把握存在的这种具体形态,要求既从过程的维度整合存在,又从统一的形态理解存在过程,而这种理论视域,便构成了具体形态的形而上学的内在特征。 在这里,存在本身的具体性与存在理论的具体性,也呈现为统一的形态。
在形而上学的具体形态中,对世界的把握始终难以与人自身的存在相分离。作为存在的理论,形而上学的真正旨趣并不在于提供关于本然世界或自在之物的存在图式,而是在人自身的知行过程中,澄明存在的意义。存在只有在进入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时,才向人敞开,在人的知行过程之外去追问这一类对象,往往导致思辨的虚构。1就存在的统一形态而言,本然世界所包含的原始的统一,并不是形而上学所追问的对象,形而上学所关注的,是对象在进入人的知行过程以后所呈现的意义,这种意义既基于实然,也涉及当然。以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而言,本然的存在无所谓本质与现象之分,惟有相对于人的认识能力、方式、进程以及实践的需要,现象才呈现出本质与现象的不同意义:与感觉经验相联系的规定常常被作为现象来把握,由理性、概念等所达到的稳定、恒常的规定,则往往被理解为本质等存在形态,二者的区分和统一,同时构成了对世界的理解与变革所以可能的前提。
同样,从存在与时间的关系看,如前所述,本然世界的时间之维仅仅表现为变易,惟有在在进入人的知行过程后,存在的变易才真正具有历史过程的意义。事实上,对象的时间之维,也往往呈现于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王夫之已注意到这一点:"今夫天圜运于上,浩夫其无定畛也;人测之以十二次,而天非有次也。"(《周易外传》卷七,《船山全书》第1册,第1086页)天象的运行是自然的现象,而这种变迁获得年月等意义,则离不开人对世界的把握及变革过程。在这里,存在的规定既呈现为实然1,从而具有实在性、真实性,又与当然相联系,从而具有价值的意义。不管是在实然的层面,抑或价值的层面,由此敞开的存在形态都不同于本然的宇宙图式,而在实质上展示为一种意义的世界。
可以看到,扬弃存在的分离和分裂,构成了形而上学所以必要的存在论前提,而离开人的知行过程、与经验世界相悬隔、并通过追寻终极的大全或向始基的还原以构造超验的世界,则使形而上学走向抽象、思辨的形态,并在方法论上陷于辩证法的反面。走出形而上学的抽象形态,意味着从思辨的构造转向现实的世界。在其现实性上,世界本身是具体的:真实的存在同时也是具体的存在。作为存在的理论,形而上学的本来使命,便在于敞开和澄明存在的这种具体性。这是一个不断达到和回归具体的过程,它在扬弃存在的分裂的同时,也要求消除抽象思辨对存在的遮蔽。这种具体性的指向,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哲学的本质,黑格尔已指出了这一点:"哲学是最敌视抽象的,它引导我们回复到具体。"(《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9页)在形而上学论域中,面向具体包含多重向度:它既以形上与形下的沟通为内容,又要求肯定世界之"在"与人自身存在过程的联系;既以多样性的整合拒斥抽象的同一,又要求将存在的整体性理解为事与理、本与末、体与用的融合;既注重这个世界的统一性,又确认存在的时间性与过程性。相对于超验存在的思辨构造,具体的形而上学更多地指向意义的世界。在这里,达到形而上学的具体形态与回归具体的存在,本身表现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在海德格尔那里,和存在与时间的沟通相辅相成的,是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按海德格尔的看法,在哲学史上,人们往往仅仅关注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本身,《存在与时间》开宗明义便指出了存在遗忘的问题。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似乎具有二重涵义:其一,即人的存在,特别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此在),其二,在时间中展开的存在过程。与存在的二重意义相应,存在者既是指人之外的本然或超验对象,又是指既成的、已完成的(与过程相对)存在形态。传统的形而上学往往或者离开了人自身的存在,去勾画本然的存在模式,或者试图追寻世界的本然形态或终极形态,并将这种形态规定为不变的、永恒的对象,从一般的理念、共相、本质,到绝对精神,都属于这一类存在。当海德格尔批评以往的哲学遗忘了存在时,他的锋芒所向,似乎也主要是上述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
当然,存在者与存在的区分,也可以被赋予另一种涵义。如果借用"存在者"这一概念而扬弃对它的独断理解,则存在者也可以被规定为广义存在的统一形态,其形式包括人自身的统一、对象世界的统一,以及人与对象世界的统一;与之相对的"存在",则可以理解为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后者既以知行(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的历史绵延为形式,也表现为对象世界的历时性变易。从某些方面看,海德格尔在要求超越仅仅囿于存在者而遗忘"存在"、并以存在的关注扬弃存在者之时,似乎又同时表现出某种遗忘"存在者"的趋向:"此在"在时间中的展开,往往遮蔽了其作为统一的存在形态的品格,这种统一形态既包括此在自身的整合,也表现为此在与其他存在的互融。当海德格尔强调此在的生成性时,其自我整合的一面常常未能获得适当定位,而当他将"共在"视为此在的沉沦时,此在与其他存在的统一,亦多少置于其视野之外。如前所述,按其现实形态,存在的具体性既表现为它在过程中的历时性展开,也以过程中的自我统一为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统一性与过程性的融合,构成了存在真实、具体的形态。把握存在的这种具体形态,要求既从过程的维度整合存在,又从统一的形态理解存在过程,而这种理论视域,便构成了具体形态的形而上学的内在特征。 在这里,存在本身的具体性与存在理论的具体性,也呈现为统一的形态。
在形而上学的具体形态中,对世界的把握始终难以与人自身的存在相分离。作为存在的理论,形而上学的真正旨趣并不在于提供关于本然世界或自在之物的存在图式,而是在人自身的知行过程中,澄明存在的意义。存在只有在进入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时,才向人敞开,在人的知行过程之外去追问这一类对象,往往导致思辨的虚构。1就存在的统一形态而言,本然世界所包含的原始的统一,并不是形而上学所追问的对象,形而上学所关注的,是对象在进入人的知行过程以后所呈现的意义,这种意义既基于实然,也涉及当然。以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而言,本然的存在无所谓本质与现象之分,惟有相对于人的认识能力、方式、进程以及实践的需要,现象才呈现出本质与现象的不同意义:与感觉经验相联系的规定常常被作为现象来把握,由理性、概念等所达到的稳定、恒常的规定,则往往被理解为本质等存在形态,二者的区分和统一,同时构成了对世界的理解与变革所以可能的前提。
同样,从存在与时间的关系看,如前所述,本然世界的时间之维仅仅表现为变易,惟有在在进入人的知行过程后,存在的变易才真正具有历史过程的意义。事实上,对象的时间之维,也往往呈现于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王夫之已注意到这一点:"今夫天圜运于上,浩夫其无定畛也;人测之以十二次,而天非有次也。"(《周易外传》卷七,《船山全书》第1册,第1086页)天象的运行是自然的现象,而这种变迁获得年月等意义,则离不开人对世界的把握及变革过程。在这里,存在的规定既呈现为实然1,从而具有实在性、真实性,又与当然相联系,从而具有价值的意义。不管是在实然的层面,抑或价值的层面,由此敞开的存在形态都不同于本然的宇宙图式,而在实质上展示为一种意义的世界。
可以看到,扬弃存在的分离和分裂,构成了形而上学所以必要的存在论前提,而离开人的知行过程、与经验世界相悬隔、并通过追寻终极的大全或向始基的还原以构造超验的世界,则使形而上学走向抽象、思辨的形态,并在方法论上陷于辩证法的反面。走出形而上学的抽象形态,意味着从思辨的构造转向现实的世界。在其现实性上,世界本身是具体的:真实的存在同时也是具体的存在。作为存在的理论,形而上学的本来使命,便在于敞开和澄明存在的这种具体性。这是一个不断达到和回归具体的过程,它在扬弃存在的分裂的同时,也要求消除抽象思辨对存在的遮蔽。这种具体性的指向,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哲学的本质,黑格尔已指出了这一点:"哲学是最敌视抽象的,它引导我们回复到具体。"(《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9页)在形而上学论域中,面向具体包含多重向度:它既以形上与形下的沟通为内容,又要求肯定世界之"在"与人自身存在过程的联系;既以多样性的整合拒斥抽象的同一,又要求将存在的整体性理解为事与理、本与末、体与用的融合;既注重这个世界的统一性,又确认存在的时间性与过程性。相对于超验存在的思辨构造,具体的形而上学更多地指向意义的世界。在这里,达到形而上学的具体形态与回归具体的存在,本身表现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上一篇:自由主义与正义的重要性
下一篇:试论商鞅的愚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