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两面:道德心理学的,非形而上学的(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著作不空谈天道性命,而是从耳熟能详的日常经验入手,原是哲学工作者的传家本领,孔夫子说“下学而上达”,苏格拉底当年在雅典街头也是随手拉过一个路人甲,然后从吃喝拉撒一路谈到正义幸福。奈何后来的哲人们匠气日重,运思行文越来越没有健全的常识感,那股活泼泼热乎乎的生命力早就扔回给祖师爷们。相比之下,本书作者虽然受过严格的海外学术训练,书中也频繁在和各种哲学家进行思想“手谈”,但却始终保持真切的道德直觉和清醒的问题意识,没有淹没在汗牛充栋的各种正义论说中,这份自觉与定力叫人赞叹。除了在立意上多有创见外,本书也是一部手术刀式的概念分析力作,作者游走于各种概念之间,以无厚入有间,展现了汉语哲学界近年少有的精致而激动人心的哲学操练。
本书自2001年12月出版以来,尽管在学术界内部引得交相赞誉,但目前形诸于文的书评和介绍却寥寥无几,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J.S.穆勒在自传中曾经这样抱怨道“能造成未来思想家的书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写成,一旦作品写成,一般说来要引起公众重视与欣赏的时间又太长。” 我们不妨把这个抱怨看成一个预言:所有优秀的学术著作——特别是那种能够造成未来思想家的书籍——要想引起公众的重视与欣赏必然需要漫长的时间。 而在此之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潜心地阅读它、理解它并传播它。
本书自2001年12月出版以来,尽管在学术界内部引得交相赞誉,但目前形诸于文的书评和介绍却寥寥无几,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J.S.穆勒在自传中曾经这样抱怨道“能造成未来思想家的书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写成,一旦作品写成,一般说来要引起公众重视与欣赏的时间又太长。” 我们不妨把这个抱怨看成一个预言:所有优秀的学术著作——特别是那种能够造成未来思想家的书籍——要想引起公众的重视与欣赏必然需要漫长的时间。 而在此之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潜心地阅读它、理解它并传播它。
上一篇:论批判的终结
下一篇: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