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实现(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我”之突破感性的现象界、上升到精神界,乃是为了提升“我”的境界。布洛赫与之不同的是,他的理论旨趣不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在于改造现实世界。
现象世界的背后是否有一精神本体,灵魂是否能脱离肉体而存在,是否能回到精神本体从而获得不朽11,对这一问题,能思者只能猜度,只能寄予希望,给以想象,却无法作出肯定的回答。迄今为止,只在人类世界发现有精神现象(动物只有蒙昧的意识,
没有光明辽阔的精神),这些精神现象在人生体验、话语、语言、艺术作品、历史记载等方面有大量的踪迹可寻,布洛赫把乌托邦精神泛化到整个自然界,从学理上来说显得有些缺乏依据,但是也不乏可同情之处。
布洛赫设定自然界有一精神本体,与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多少有些矛盾。按照费希特的观点,人间天国(哪怕是共产主义)仅仅是一可达的、尘世的目标。因此,乌托邦精神不可能在尘世和肉身中获得完全满足。布洛赫却说,乌托邦精神最终会在尘世(家
园)驻足停顿,驱力将获得当下的、完全的满足:“最终想要达到的是真实的当下存在,惟其如此,生活瞬间才能属于我们,我们才能属于生活瞬间,并对生命的一瞬说:‘请停留一下吧’。12人最终想作为他自己进入‘此时此地’,想不带拖延地、没有距离地进入他的丰满生活。他认为,真正的乌托邦意志(utopian will)肯定不是无尽期的欲求(striving),毋宁是:想要看到纯粹的直接性,由此,自我定位和此时此地的存在最终得到了中介,最终得到了光亮,最终得到了欢乐的和充分的实现。这就是‘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呀’这一浮士德式的表达所暗含的乌托邦‘前沿—内容’。”13。
“最终想要达到的是真实的当下存在”是这段话的核心要义。这句话把梦想的“实现”最终落实到“物质形态(尘世之中的肉身状态)”上,因而体现出马克思的现世精神对布洛赫的影响。14但布洛赫对终极状态的这一描绘,实际上远远超出了马克思所能
预想的共产主义图景15。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个口号在布洛赫那里,有着不同于马克思的意义。布洛赫的“世界”与马克思的“世界”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的。在马克思那里,是人去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的精神逐渐成长。在布洛赫这里,世界自己塑造自己,世
界之精神不停追求,在其终点上,世界有可能达到完美的存在,在那里,精神充分物质化,物质充分精神化,灵与肉取得了最终的和解,每一个生活的瞬间都是美好的:瞬间即永恒。这听起来多少有些象神秘主义者所追求的“神人交融”状态,是的,在布洛赫
的理论底下,隐秘地包含着嵌在肉身中的灵魂对不朽的渴望。肉体在光阴流逝中终将腐朽乃至无形,快乐和幸福在忧患与痛苦的包围中稍纵即逝,对于不朽,谁又不曾有过隐秘的渴望呢?!
1 美梦醒来,人们往往会想,这要是真的该有多好啊!这恰恰意味着,他们已然在梦中体味到某种真实。
2 Ernst Bloch,The Principle of Hope(The MIT Press,1986),P 180-195。
3 Ernst Bloch,The Principle of Hope(The MIT Press,1986),P 181。
4 布洛赫认为克尔凯廓尔对绝对完美的诉求以及他的禁欲主义,可以远溯至柏拉图,柏拉图将本体界、现象界析为两片,追求永恒的本体,拒斥变化的现象,追求精神之爱胜过肉体之爱。布洛赫认为,克尔凯廓尔对信仰、对理想的犹疑,在他所处的革命时代是反动的,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一种反动的失败主义(the reactionary defeatism)。
5 即reification of the goal-dream,reification即偶像化、实体化。
6 Ernst Bloch,The Principle of Hope(The MIT Press,1986),P 186。
7 1998年下半年北京上演《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剧中反复出现一句台词:“情况太复杂了,现实太残酷了,理想都破灭了,我也不想活了!”
8 Ernst Bloch,The Principle of Hope(The MIT Press,1986),P 188。
9 参见谢林,《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引论》,1-3节。转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
10 参见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导论,1-2节。同上。
11 从古希腊到近代,无数哲学家都明确持这一观点。但到了现代,哲学家一般在其理论中不这么提问。
12 见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与魔鬼打赌说,“假使我对某一瞬间说: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呀!”就把灵魂输给魔鬼。──著者注。
13 Ernst Bloch,The Principle of Hope(The MIT Press,1986),P 16。
14 梦想与“真实的当下存在”,完全是两个系列的事情,梦想的意义固然可以用它的落实情况来衡量,但在更多的时候,梦想的意义是不能用落实与否来衡量的。实际上,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求落实的梦想,这些梦想和其他精神活动(如艺术游戏)一起构成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布洛赫显然忽视了这一点。不过,布洛赫所说的“实现”并不仅仅是指按需分配之类物质层面的东西,灵魂或肉身的不死,也是他认为有可能会实现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布洛赫并不象马克思那么“实际”、那么“唯物”。
15 “社会化的人,也就是,共同结合的生产者,将会按照合理的方式来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安置在他们的共同管理下,不让自己受一种盲目力量的统治,并用能力的最小消耗,在最无愧于人、最适合于人性的条件下把它完成。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总是一个必然的领域。只有在这个领域的彼岸,以本身作为目的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领域,方才开始。”(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962-963页。)
现象世界的背后是否有一精神本体,灵魂是否能脱离肉体而存在,是否能回到精神本体从而获得不朽11,对这一问题,能思者只能猜度,只能寄予希望,给以想象,却无法作出肯定的回答。迄今为止,只在人类世界发现有精神现象(动物只有蒙昧的意识,
没有光明辽阔的精神),这些精神现象在人生体验、话语、语言、艺术作品、历史记载等方面有大量的踪迹可寻,布洛赫把乌托邦精神泛化到整个自然界,从学理上来说显得有些缺乏依据,但是也不乏可同情之处。
布洛赫设定自然界有一精神本体,与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多少有些矛盾。按照费希特的观点,人间天国(哪怕是共产主义)仅仅是一可达的、尘世的目标。因此,乌托邦精神不可能在尘世和肉身中获得完全满足。布洛赫却说,乌托邦精神最终会在尘世(家
园)驻足停顿,驱力将获得当下的、完全的满足:“最终想要达到的是真实的当下存在,惟其如此,生活瞬间才能属于我们,我们才能属于生活瞬间,并对生命的一瞬说:‘请停留一下吧’。12人最终想作为他自己进入‘此时此地’,想不带拖延地、没有距离地进入他的丰满生活。他认为,真正的乌托邦意志(utopian will)肯定不是无尽期的欲求(striving),毋宁是:想要看到纯粹的直接性,由此,自我定位和此时此地的存在最终得到了中介,最终得到了光亮,最终得到了欢乐的和充分的实现。这就是‘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呀’这一浮士德式的表达所暗含的乌托邦‘前沿—内容’。”13。
“最终想要达到的是真实的当下存在”是这段话的核心要义。这句话把梦想的“实现”最终落实到“物质形态(尘世之中的肉身状态)”上,因而体现出马克思的现世精神对布洛赫的影响。14但布洛赫对终极状态的这一描绘,实际上远远超出了马克思所能
预想的共产主义图景15。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个口号在布洛赫那里,有着不同于马克思的意义。布洛赫的“世界”与马克思的“世界”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的。在马克思那里,是人去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的精神逐渐成长。在布洛赫这里,世界自己塑造自己,世
界之精神不停追求,在其终点上,世界有可能达到完美的存在,在那里,精神充分物质化,物质充分精神化,灵与肉取得了最终的和解,每一个生活的瞬间都是美好的:瞬间即永恒。这听起来多少有些象神秘主义者所追求的“神人交融”状态,是的,在布洛赫
的理论底下,隐秘地包含着嵌在肉身中的灵魂对不朽的渴望。肉体在光阴流逝中终将腐朽乃至无形,快乐和幸福在忧患与痛苦的包围中稍纵即逝,对于不朽,谁又不曾有过隐秘的渴望呢?!
1 美梦醒来,人们往往会想,这要是真的该有多好啊!这恰恰意味着,他们已然在梦中体味到某种真实。
2 Ernst Bloch,The Principle of Hope(The MIT Press,1986),P 180-195。
3 Ernst Bloch,The Principle of Hope(The MIT Press,1986),P 181。
4 布洛赫认为克尔凯廓尔对绝对完美的诉求以及他的禁欲主义,可以远溯至柏拉图,柏拉图将本体界、现象界析为两片,追求永恒的本体,拒斥变化的现象,追求精神之爱胜过肉体之爱。布洛赫认为,克尔凯廓尔对信仰、对理想的犹疑,在他所处的革命时代是反动的,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一种反动的失败主义(the reactionary defeatism)。
5 即reification of the goal-dream,reification即偶像化、实体化。
6 Ernst Bloch,The Principle of Hope(The MIT Press,1986),P 186。
7 1998年下半年北京上演《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剧中反复出现一句台词:“情况太复杂了,现实太残酷了,理想都破灭了,我也不想活了!”
8 Ernst Bloch,The Principle of Hope(The MIT Press,1986),P 188。
9 参见谢林,《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引论》,1-3节。转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
10 参见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导论,1-2节。同上。
11 从古希腊到近代,无数哲学家都明确持这一观点。但到了现代,哲学家一般在其理论中不这么提问。
12 见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与魔鬼打赌说,“假使我对某一瞬间说: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呀!”就把灵魂输给魔鬼。──著者注。
13 Ernst Bloch,The Principle of Hope(The MIT Press,1986),P 16。
14 梦想与“真实的当下存在”,完全是两个系列的事情,梦想的意义固然可以用它的落实情况来衡量,但在更多的时候,梦想的意义是不能用落实与否来衡量的。实际上,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求落实的梦想,这些梦想和其他精神活动(如艺术游戏)一起构成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布洛赫显然忽视了这一点。不过,布洛赫所说的“实现”并不仅仅是指按需分配之类物质层面的东西,灵魂或肉身的不死,也是他认为有可能会实现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布洛赫并不象马克思那么“实际”、那么“唯物”。
15 “社会化的人,也就是,共同结合的生产者,将会按照合理的方式来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安置在他们的共同管理下,不让自己受一种盲目力量的统治,并用能力的最小消耗,在最无愧于人、最适合于人性的条件下把它完成。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总是一个必然的领域。只有在这个领域的彼岸,以本身作为目的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领域,方才开始。”(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962-963页。)
上一篇: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
下一篇:文化、自然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