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危机、技术危机与生活世界危机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兼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学说

   【内容提要】本文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进行了深入挖掘,提出生活世界具有主体性特征和人性化特征。通过考察胡塞尔的科学学说及其对“科学危机”的提出和解决,作者认为重视生活世界是胡塞尔的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思想。面对当代的技术危机和生活危机,作者从维护生活世界的角度提出了几点看法。 

     【正文】近现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近现代社会具有“生活-科学-技术-生活”这样一个巨大的双向动态循环结构。这一结构承继着近代科学的诞生而初具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近现代的社会运转中日益凸显并逐步取得规范社会发展走向的支配地位。在这一开放的循环圈中,生活既是科学与技术的发源地,又是其归宿。这一循环保持动态平衡已成为近现代社会良性运行所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这一循环的内部失衡往往导致近现代社会特有的危机:科学危机、技术危机和生活世界危机。在千年交替之际,人类社会再次步入大变革时代,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重塑着社会结构。反思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今天比在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迫的意义。 

         1 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概念最先由胡塞尔提出。胡塞尔设置了三条通往其先验现象学的道路,分别是心理学的道路,笛卡尔的道路和经由生活世界的道路。可以说,生活世界学说的提出是其先验哲学体系自身完善的需要,即以生活世界为起点最终走向先验的绝对意识。但是,不可否认,生活世界学说的提出也是他出于浓烈的现实关怀而作出的对当时欧洲科学危机的回应。他企图通过返回生活世界而找回科学的意义基础,以此来解救欧洲的科学危机、文化危机和人性危机。 

     胡塞尔未曾给出过“生活世界”的确切定义,为此我们只能通过考察他对这一概念在各处的运用来把握其内涵。在这方面,张庆熊先生和倪梁康先生各自作出了有益的归纳。 

     张庆熊先生认为胡塞尔是在以下三种意义上使用“生活世界”概念的。(1)“狭义的生活世界概念”,“它指日常的、知觉给予的世界”。(2)“作为特殊的世界的生活世界概念”,“人们各自的实践活动的地平圈是人们各自特殊的生活世界”。(3)“广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生活世界统一各个特殊的世界”。[1] 

     倪梁康先生对“生活世界”的定义是,“在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我们个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他归纳出生活世界的四个特征:(1)“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我们把它的存在“看作是一个不言而明的前提,不把它当作课题来探讨。”(2)它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客观科学的态度”和“哲学的反思态度”都奠基于“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之中。(3)“它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世界”。(4)“它是一个直观的世界”。[2] 

     下面我们将借助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为着我们的目的对人们的日常存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在此,我们尝试把生活世界定义为日常生活世界。众所周知,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过着一种社会生活。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条件是其进行社会生活的生物性基础;同时,人的自然存在、自然需求及其满足都被打上了社会的和文化的烙印。因此,我们可以从人的日常生活中区分出自然的和社会的两个层面。日常生活的自然层面是指人作为一个进行着感知的生物性个体的存在和活动;而日常生活的社会层面则是指人作为一个感受着和实践着的社会成员的存在和活动。日常生活的自然层面构成社会层面的地基,并对后者发挥着潜在的制约作用;社会层面位于自然层面之上,并将后者融入自身之中。不言而喻,我们在这里所作的区分是人为的,下文将证明这种区分对于我们的分析和讨论而言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从自然层面来看,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知觉给予的、直观的世界,是一个依存于我们的五官感觉的、具有形、色、声的世界。这个物体世界在空间上是三维的,在时间上是一维的。正是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与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物体相类似的自然存在物,把我们的心灵和意识视为这个世界内部的一个领域。虽然这个世界内的事物对我们显示为流变的,但我们仍能够断定它是一个内部由因果性联系的统一整体,是一个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无限的整体。胡塞尔把日常生活中的这种态度称为自然态度,把这种图景称为自然主义世界图景。[3] 

     若我们转换视角,从社会层面看日常生活,即把日常生活从其自然世界的背景中取出而置入其社会的和文化的大背景中,则日常生活将呈现出一番迥然不同的面貌。我们将会看到,知觉给予的世界被社会化的内容所充实。日常生活总是在知觉直观的世界中由社会化了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进行的。社会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层)为日常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而文化条件(包括传统、习俗、道德、观念)则为日常生活提供了行为规范;历史的、具体的日常生活正是在由社会基础和文化规范所结成的背景框架中进行的。 

     顺着上述两个层面深入分析下去,我们将发现,无论是生活世界的自然层面还是其社会层面都指示着生活世界作为一个融贯的整体所具有的两个鲜明的特征。即(1)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的世界;(2)生活世界是一个人性化了的世界。下面我们对生活世界的这两种特征依次进行讨论。 

     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的世界,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首先从自然层面来看,个人作为一个心物统一体,是其知觉世界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我们本身生活于这个世界之中,我们的人的身体的存有方式是与这个世界相适应的”。[4]随着身体的活动和移动,知觉世界内物体的外观将随之改变,知觉世界的内容也将发生改变。从社会层面来看,个人作为意志主体、情感主体和理性主体,在生活中追求着需求的满足和理想的实现。随着个人生活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的改变,随着其活动范围的扩大,个人生活世界的面貌将发生变化,其生活世界的“地平圈”(horizion)也将得以拓展。日常生活构成个人关注的直接对象和首要对象,我们对更大范围的世界的兴趣和了解是以我们的个人生活世界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 

     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人性化了的世界。在自然生活中,我们并不是把自然界仅仅看作一个冷冰冰的物体世界,而是以一种人格化的态度将其视为我们的生命活动得以在其间进行的亲切的“周围世界”。这个“周围世界”虽然具有一定的流变性,但从整体上来讲,它仍然是一个稳定的、可靠的和有效的世界。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我们以人格化的态度同他人交往,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被我们时时体验到的社会环境也提供了我们安居乐业所需的稳定性,构成为我们日常栖居的场所。总之,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我们将我们的人格外化于对象之中,使一切事物都笼上了一种人性化色彩,使它们笼罩在人性的氛围之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主体性征和人性化特征乃是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考虑到生活世界与人之存在的密切关联,可以说这个特征同时也揭示了人之为人的内在要求。如若生活世界的这两个特征遭到削弱和破坏,那么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人自身的存在。 

         2 科学世界 

     科学是从前科学的生活世界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对生活世界进行抽象的过程。胡塞尔认为,它“抽象掉了作为过着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一切在人的实践中的物所附有的文化特征,使物成为纯粹的物体。”[5]我们认为科学世界由科学活动、科学理论和科学所描画的世界图景构成。在胡塞尔看来,科学世界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