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时间观试析——兼与基督教比较(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既然是不可分的,悟理的时间也是不可分的,理既然是不可分的,悟理的时间也是不可分的。时间在修行成佛的过程中不是一个决定性的,甚至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时间对佛教来说,第二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保证了因果的可能性。佛教基本教义之一的“因果”是发生在时间内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接下来是“不是不报,时机未到”,这就是说,要完成因果必须求助于时间的连续,慧远在《三报论》中说道:“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9]将因果的完成一直推到极限的千百次轮回之后,以及早期佛教的宗教核心思想“三世二重因果”,将人生的因果链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十二因缘,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完全有赖于时间之功。《三报论》有一个副标题就是“因俗人疑善恶无现报作”。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凡夫俗子们因为恶不受报而有恃无恐,所以才有了佛教这样倚重时间的“俗谛”,因为俗人只能在时间中进行理解,也因为俗人对时间的依赖,所以佛教也只能自降品格,不谈超时间的涅槃,而谈时间性的报应。

但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佛教的俗谛,佛教对时间的这种期待是有节制的,时间只是帮助完成了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但因果联系并不是佛教徒的最终目的,在真谛中,他们的目标要远大得多,是超越因果、超越轮回、超越所有的一切,在那里,时间是没有意义和作用的。

从奥古斯丁开始,基督教就一直奉行内在时间观,时间被分为关于过去事物的现在,关于现在事物的现在和关于将来事物的现在,也就是说,过去和未来被“虚化”了,存在的只用现在,虔诚的、信仰的现在,此时此刻。“正是在我的心灵里,我度量时间。”[10],“时间是心灵自身的延伸”[11]。而真正的“绝对时间”,作为实体的时间是不存在的。

与基督教不同,佛教并不否定时间的客观存在,在佛教中,时间一直是真实存在的,佛教理解的时间是一种生命之流,一种生命的流变。

佛教的时间观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时间是循环的,人的生生死死、分分合合、聚聚散散,就如日升日落、花开花落、草枯草荣一样,周而复始,永无尽头;但是另一方面,在某一个具体的生命历程中(某一次生命的轮回中),时间又是飞逝的,一去不回头的。前者使得重复的生命失去了独一无二性,变得没有意义,充满了无聊和虚空;后者又使得单行的生命变得难以把握和驾驭,充满了焦虑和无可挽回的种种追悔,而人类就在这两种痛苦之间徘徊,被双重压力折磨的永无宁日。

佛教教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承认时间的真实存在,正因为时间——也就是生命流变,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人类的生老病死诸苦也是真实的、可怕的,人类的衰老死亡才是不可逆转的,因此,超越轮回、实现涅槃才更显得必要和迫切。佛教修行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在轮回的“来世”中生活得好一点,而是为了彻底摆脱十二因缘的束缚,跳出三世轮回,达到涅槃。

涅槃是绝对没有时间性的生命境界。涅槃在佛教中的解释很复杂,在梵文中,涅槃(Nirvāna)的本义为“吹灭”,引申义为一切不生的,凭借修习所达的完全境界,又译为“灭度”或“圆寂”。佛教各个教派之间对涅槃的理解差异很大,据《肇论·涅槃无名论》介绍,小乘佛教的涅槃是“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就是彻底的死亡,相当于“寂灭”[12]或者“灭”,就是最终的消灭或止灭。 大乘佛教中的涅槃观念相对复杂一些,有的认为它是超越于生死之外的,不生不死的,无生无死的生命境界,个体消失了,这就是“寂”[13],或者“梵涅槃”,意思是个体消融于宇宙。[14]

不管大小乘佛教对涅槃的理解差异有多大,有一点是一样的,即涅槃的非时间性,是超越时空、超越世俗世界、超越一切苦了的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实在。无论各派所理解的涅槃具体是什么样的,在涅槃境界中,时间不再成为问题。佛教就这样将时间的存在严格限制在现象界(法相、万法)之内,而在本体界(真如、涅槃)中,时间是缺席的。所以,无论是小乘的“一切生命力的安息和熄灭”,还是大乘的“个体消融于宇宙深处”,最终的境界都是“有情”变成“无情”,不再具有生命形式,因为生命形式总是有时间性的,而时间又总是佛教所排斥的。有生才有死,所以最终解决死的问题的方法就是不生或无生。

总之,佛教的时间观和其基本教义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首先,因为循环时间观,导致了人生皆苦、万法皆空和生死轮回的思想,并成为三法印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理论基础;其次,因为循环时间观无法给出最终的出路,又导致了极端否定时间的价值,转而在时间之外寻求解脱,这就是“涅槃寂静”;最后,佛教并不是一概断然的否定时间,而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认时间实有,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毕竟是时间性的存在,不可能完全脱离时间谈任何东西,另一方面,强调时间实有,反过来又强调了八苦和报应轮回的实有,也就加强了人们趋向涅槃寂静的信心和决心。



注释: 

[1] 《忏悔录》第11卷14章。

2  梵文作avyākrta或avyākata,直译为“无记”,意思是没有表示、不置可否。

3  布尔斯丁:《发现者》,第819页。

4 《马可福音》1:15;《加拉太书》4:4

5 《以弗所书》1:10  

6 《马太福音》26:18;《路加福音》21:36。

7 参见《文化与时间》[法]路易·加迪等著,郑乐平、胡建平译,顾晓鸣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5页。

8 顺便说一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一个方面就在于时间价值取向,中国文化中,好的东西总是过去的,孔子认为最好的治世是三皇五帝时期,老子说社会“失道而后德”,从无为到有为,步步倒退。中国文化中“言必称尧舜”事事问祖宗的历史倒退观是值得研究的。

9 《弘明集》卷5。

10 《忏悔录》10卷11章18节。

11 同上11卷26章33节。

12 梵文作niruddha,英文作extinct

13 梵文作sānta,英文作quiscent,大致相当于德文的Ruhe,有宁静、安详、淡淡的喜悦的意思。

14 也有的小乘,如说一切有部认为涅槃本为实有,有的大乘学派,如《观涅槃品》认为“涅槃与世间亦无分别”,关于这些观点,本文在此不作论述。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