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及美的本质的初步探讨(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一角度去考虑古树的美,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所得出的美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映证了“审定一事物是否为美取决于欣赏者的审美经验”的著名论断。个人接受知识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广度、深度及个人审美趣味的不同,造成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角度、深度也迥然各异,这就是所谓的审美个体差异。但不管从那一角度得出古树的美,古树从这一角度得出的美的文化共识并没发生改变(注意与客观美论的区别),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
究竟是美的主观论把美与美感弄混了,还是美的客观论把客观存在与美的文化共识混淆了,这个问题应该有个了断。



主要参考资料
  [1]  引自《西方美学史》上卷[M] 第226页
  [2]  高尔泰《论美》[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2年第6页
  [3]  陶水平《审美态度心理学》[M] 百花文艺出版社 第7页
  [4]  详细参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年第99~100页
  [5]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M]商务印书管 1983年第135~137页和第156~157页
  [6]  德斯伯里《比较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 1984年第127页
  [7] 《灵长类》[M]科学出版社,时代公司1982年版第72页
  [8]  同[3] 第168页
  [9]  郝瑞、陈慧都《生物的思维》[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200页和207页
  [1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第46页和第51页
  [11] 转引自邢煦寰《通俗美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年版
  [12] 吕国欣、王德胜《美学的研究与进展》[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2年第6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