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中国美学精神(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23] 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性质,美学界有一定分歧。我比较赞同将其界定为价值美学、人生美学等。
[24] [唐]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J]
[25]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第165页。
[26] 皮朝纲主编. 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M]. 成都:巴蜀书社. 1999. 第28页。
[27] 参见李泽厚、刘纲纪主编. 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第33页。
[28] 无论是从文字学上看,还是从现实生活而言,对于中国人来说,“善”与“美”是互通合一的关系。
[29] [明]王艮《乐学歌》[J],见[清]黄宗羲. 明儒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第718页。
[30] 关于《论语》[M]中“悦”与“乐”及其“情感本体”等精彩阐述,可参见李泽厚. 论语今读.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第27-30页。“乐感文化”见于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第304页。
[31] [宋]周敦颐. 通书·颜子第二十三[M]. 见[清]黄宗羲. 宋元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第490页。
[32] 参见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第66页。
[33]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第551页。
下一篇:和合: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