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发明及其误读(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 虚静恬淡寂漠是自然之情,也是审美情感的本质所在。拥有自然之情的谓真人,他“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大宗师》) 。这种人合于“物之情”(此“情”字指本真) ,他“安时而处顺”,以自然的观点来观照宇宙和人生,体验到人乃是自然的一份子,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于是内心不再向外界扩张,而身外之物亦无从搅扰心灵的宁静,即使是生死之变也安之若素,于是一切非自然的喜、怒、哀、乐都被过滤、纯化或消释,人的情感世界乃焕然一新。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知北游》) ,人的所有经验都应该回归自然,人的本质在于还原自然的大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 ,这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天下治矣。”(《应帝王》) 个体的人因为回归自然(淡漠,淡然无极) 而获得无私的品格。“无私”亦包括“无”儒家所倡道德之善,庄子不议至善而好谈大美,就是这个道理。无私即公,在庄子看来,自然的淡漠境界是公共的,共通的。在回归自然的境界之中,极其个人化的经验出乎意料地被公共化了。此时的他固然还是孤独的个体,不过却已经被赋予大美即大公的天地精神。
如果把这种天地精神读作艺术精神而不是审美精神,我们就无法在审美与自然的共通关系之中来为庄子美学作出定位,那就不免会误读了庄子!
注释:
①《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年版,第41 页。以下引文注明页码者即为本书。
②冯友兰先生曾经以詹姆斯的“纯粹经验”和佛教的现量指称庄子的心斋与坐忘,可作比较。参看所著《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182 页。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 年版。以下所引《庄子》均出于此,仅注篇名。
④《大宗师》篇孔子称赞“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的孟孙氏善处丧礼:“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尽之”是说他随物而化,“以待其所不知之化”,“知”是被否定或超越的对象。此处“进于知矣”在句式上与“庖丁解牛”的“进乎技矣”完全一样,可证“技”同样须被否定或超越。而且,“进乎”或“进于”都不能解为升华。
⑤冯友兰《新理学》第八章“艺术”论到技与道,提法也与徐氏相近:“旧说论艺术之高者谓其技进乎道。技可进于道,此说我们以为是有根据底。”(《贞元六书》(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 页)
⑥参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4 期拙文《中国美学史研究法发微》。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知北游》) ,人的所有经验都应该回归自然,人的本质在于还原自然的大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 ,这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天下治矣。”(《应帝王》) 个体的人因为回归自然(淡漠,淡然无极) 而获得无私的品格。“无私”亦包括“无”儒家所倡道德之善,庄子不议至善而好谈大美,就是这个道理。无私即公,在庄子看来,自然的淡漠境界是公共的,共通的。在回归自然的境界之中,极其个人化的经验出乎意料地被公共化了。此时的他固然还是孤独的个体,不过却已经被赋予大美即大公的天地精神。
如果把这种天地精神读作艺术精神而不是审美精神,我们就无法在审美与自然的共通关系之中来为庄子美学作出定位,那就不免会误读了庄子!
注释:
①《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年版,第41 页。以下引文注明页码者即为本书。
②冯友兰先生曾经以詹姆斯的“纯粹经验”和佛教的现量指称庄子的心斋与坐忘,可作比较。参看所著《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182 页。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 年版。以下所引《庄子》均出于此,仅注篇名。
④《大宗师》篇孔子称赞“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的孟孙氏善处丧礼:“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尽之”是说他随物而化,“以待其所不知之化”,“知”是被否定或超越的对象。此处“进于知矣”在句式上与“庖丁解牛”的“进乎技矣”完全一样,可证“技”同样须被否定或超越。而且,“进乎”或“进于”都不能解为升华。
⑤冯友兰《新理学》第八章“艺术”论到技与道,提法也与徐氏相近:“旧说论艺术之高者谓其技进乎道。技可进于道,此说我们以为是有根据底。”(《贞元六书》(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 页)
⑥参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4 期拙文《中国美学史研究法发微》。

下一篇:美学,请面对当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