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象征的行动”就是指基本划分及其运算在各场域中的图式转移所实现的类比实践。这种铭刻于身体潜在行为倾向最深处的实践图式在不同场域中的一致性是由场域的同构性决定的。因为习性是社会结构的产物,同时又倾向于将社会结构嵌入象征关系系统之结构即习性之中,并再生产此社会结构。问题在于这种场域的同构性意谓着什么?布尔迪厄说:“在哲学场域、政治场域、文学场域等与社会空间的结构(或阶级结构)之间,我们可以察觉出,它们在组成结构和运作过程方面都存在着全面的对应关系(homologies):二者都存在着支配者和被支配者,都存在旨在篡夺控制权与排斥他人的争斗,都存在自身的再生产机制,等等。”
这里的“对应关系(homologies)”指的是一种同源相似,即因共同根源于基本划分及其运算而具有的场域相似。但是这一共同的“源”并不容易发现,所以很容易产生个人实践是在不同场域之间进行类比的假象,毕竟场域的相似性才是直观的感受。而这种相似不仅是结构上的,即都存在着支配者和被支配者,也是功能运作上的,即包含着篡夺控制权与排斥他人的争斗。因此,只要我们把基本划分理解成首先不是实践图式而是社会结构的特征,那么场域之间的同构性便不难理解,只不过这种基本划分在不同场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斯沃茨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对场域同构性的解读符合布尔迪厄的本意。迈克·萨维奇(MikeSavage)和伊丽莎白·B·席尔瓦(ElizabethB.Silva)则基于同构性总结出详细的一般场域理论,他们认为布尔迪厄的场域概念是结构主义、现象学、韦伯(斗争性思想)和库尔特·莱温(场理论)这四个方向并不一致的思想的扭合。无疑,他们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渊源作出了系统性挖掘,但就场域理论总体特征而言,权力的政治经济学或许更为确切。
不过布尔迪厄明确否认自己的实践理论是对经济学思路的移植,恰恰相反,经济学理论只是实践经济学的特例,是实践经济学在经济活动场域的具体运作。那么个人或阶级的实践行为在同构性的特定场域中是如何实现的?布尔迪厄的场域概念被定义为位置的关系网络,而位置是由资本来确定的。每个场域都有自己特定的资本类型,布尔迪厄主要谈到的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一个场域的动力学原则,就在于它的结构形式,同时还特别根源于场域中相互面对的各种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正是这些特殊力量确定了特定的资本。资本只有在与场域的关系中才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由此,行为人因其特定资本的分配在场域中占据一个位置。而位置或资本之间的距离和不对称关系使得场域成为权力斗争的空间,即在场域中进行争夺支配权的斗争。支配方式有公开暴力和象征暴力两种选择,而后者因为场域中的所有行为人对此暴力的认可(误识)和共谋关系更有可能被认作惟一的支配和剥削方式。由此可见,行动策略实际上包含着双重考量,一是利益最大化,以便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二是正式化,以便促进场域中的误识和共谋关系,从而维持其支配秩序。当然,这种行动策略看似包含着理性的计算,而实际上仍然是“习得的娴熟”的结果。
前面已经提到,在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中存在着两种类比,一是解释功能的类比,二是实践功能的类比。前者如实践与游戏的类比,资本与能量的类比等。但是在实践类比模型的建构中起基础作用的仍然是后者,并将其建构解析为生成性类比和关系性比。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区分也只是在类比模型的逻辑分析上是可行的,而类比实践是整一不可分的。这也就是布尔迪厄一直强调的,不能把人们为解释实践而构建的模型当作实践的根由。
参考文献
〔1〕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4〕[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RudolfCarnap.TheLogicalFoundationsofProbabilit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50.
〔7〕StellaVosniadou,AndrewOrtony.Similarityandanalogicalreaso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
〔8〕PierreBourdieu.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e-mentofTaste[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td.1984.
〔9〕PierreBourdieu.Fonderlesusagesanalogiques[J].EntretienavecPierreBourdieu(QuestionsposéesparLouisPorcher),in:LeFran觭aisdanslemonde.RevuedelaFédérationInter-nationaledesProfesseursFran觭cais(Paris/FRA:laFédération),février1986(n°199),S.
〔10〕RichardJenkins.PierreBourdieu[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Press,1992.
〔11〕RicardoL.Costa.TheLogicofPracticesinPierreBourdieu[J].CurrentSociology,2006(54).
〔12〕PaulBartha.ByParallelReasoning:TheConstructionandE-valuationofAnalogicalArgument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10.
〔13〕NickCrossley.HabitandHabitus[J].Body&Society2013(19).
〔14〕MikeSavage,ElizabethB.Silva.FieldAnalysisinCulturalSociology[J].CulturalSociology,20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