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内涵哲学向度及现实指向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10-01

  [摘要]2015年11月共享发展理念提出后迅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次对共享发展理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对策。从本质上说,共享发展是一项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思想,实践中其内涵和意蕴还在不断丰富、嬗变和提升。文章通过全面正确地阐释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分析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向度,探讨共享发展的现实指向,从社会组织结构与政策、生态文明、核心价值、现代化治理、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等多个维度提出国家治理视野下共享发展的现实指向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共享发展;科学内涵;哲学意蕴;实践指向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一)共享发展的概念界定

  1.1“共享”与“共享发展”的思想和行动由来已久。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到太平天国的“天下大同”思想,孙中山主张的民治、民有、民权、民享的“天下为公”思想,再到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战略思想,共享思想一直都是中国人心中的美好愿望。从语义上讲,“共享”即“分享”,是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甚至产权与其他人共同享用。从语用上讲,“共享”一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二是指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过程。就其内涵而言,共享发展必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分享”。

  1.2应该看到,英文“share”一词还具有“股份”“股权”“共用”“共有”的义项,共享发展意味着对国民皆为“国家股权持有者”的体认与尊重,意味着共建、共享、共有的一种体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享发展指向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两者之间的共济、共生、共赢、共荣体现着一种整体的协调性、开放的互动性以及全面的多元性。依据上述分析,共享发展理念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国家按照资源共享的服务范围以及空间联系,将社会资源和改革成果进行重组、优化与整合,形成一种脉络分明的有机整体,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或接近帕累托最优状态,实现资源分级共同享有的目标。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特征

  2.1科学发展观代表了当代共享发展的最高理念,作为其目标的共享发展,也被赋予了最新内涵。共享发展既要顾及各系统之间的共享发展,同时还要顾及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共享发展。共享发展主要有以下内涵特征。一是整体的协调性。共享发展首先强调的是一种整体,但又不仅仅是整体,整体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整体的理想状态和实现过程。共享对象是相互关联的系统或要素,共享是系统以及其要素内外联动的整体概念,孤立的事物或系统组成要素不存在共享,系统间或要素间的有机联系、相互发展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

  2.2共享强调的是在整体秩序下,整体内各部分之间共同享有的理想状态。而共享发展是基于帕累托最优基础上的均衡发展,达成目标条件下相互关系的理想状态,在既定目标下,共享是事物发展的最优均衡和最理想状态。共享发展则突出强调了社会所有阶层在享有发展成果上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二是开放的互动性。作为系统间相互联系的共享发展,因系统的开放性而被置于整个人类社会共享发展的大系统之中,不存在孤立的共享发展。

  2.3从这一意义讲,共享发展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手段。系统间共享发展效应大于系统孤立发展的效应之和。共享强调的是总系统目标下的“子-总”系统、“子-子”系统及其内部组成要素间关系的多层次互动共建共享,在发展中共同享用资源,最终达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三是全面的多元性。共享发展是共享与发展的交集,是系统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在目标一致、资源共享、良性循环的总体演化过程。共享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一种多元发展。

  2.4在共享发展中,发展是系统或要素运动的指向,而共享则是对这种指向行为的目标和期待,强调的是综合性和多元性的和谐发展、共同发展,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发展或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共享的目标下综合的、全面的、均衡的发展。可以说,共享发展追求的是在整体提高基础上的全局发展、结构增长和多元个体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意蕴

  3.1共享发展揭示了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五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阐述共享发展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出四个方面的时代内涵。一是从覆盖面上讲,要全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1]这告诉我们,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人口和地区要全面,我们所说的共享是全体人民的共享,惠及的人民要全体,要人人享有,而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而是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二是从共享的内容讲,要全面共享。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三是从实现共享的途径上,要共建共享。共建是实现共享的途径和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共建的过程就是共享的过程。没有高水平的共建就没有高质量的共享,只有充分调动全体人民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在共建共享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四是从推进的进程上,要渐近共享。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近式螺旋上升的过程。共享是一种运动,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特征。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国家现在所拥有的社会财富和资源在短期内还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完全实现全体全面的共享。从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的共享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非协调到协调,由非均衡到均衡的长期良性循环演化过程。现阶段,我们既要明确方向和目标,同时也要把握好阶段性特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根据现有条件边建边享,共建共享,积小胜为大胜,积小享为大享,最终实现整体全面的共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向度

  任何一种新理念的提出都有其哲学依据,同样,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有其哲学基础。共享性发展所强调的整体性、开放性、公平性、人本性无疑都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所蕴含的哲学向度主要体现在主体论维度、动力论维度、价值论维度三个方面。

  (一)主体论维度:共享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特质

  1.1尽管明确的“主体”和“主体性”概念直到近代才出现,但凝聚于其中的思想却是由来已久。从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到黑格尔的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再到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性理论,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人的主体性问题。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主体性探索,更具有时代性意义。马克思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在阐释其关系时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2]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改造原则。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存在物,也是实践和思维的主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自觉性,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自觉性,也就是指人的自觉能动性,实质上是“人在自己对象性行为中的权利和责任特征”[3]。

  1.2恩格斯在论证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指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4]人的主体性表现为人是人类历史的主体,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就是说,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目的,更是社会发展方式的选择者以及发展效果的评价者。共享发展是一种源于人,通过人而且为了人的发展,指的是发展主体的全民性,即发展的主体是以各类劳动者为基础的全体人民,让所有社会群体拥有公平的享有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是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逻辑前提。共享发展这种追求“所有人的参与和所有人的发展”,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主体理性”,是符合科学的整体主义的类主体性,是主体论的主要体现。

  (二)动力论维度:共享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2.1动力,是指使之能运动的力量,而社会动力就是影响、制约、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和力量。人的主体动力表现在人面对来自于客体的自然和社会等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经过价值的判断选择、目标的设计确定等思维活动和加工,最终形成了主体自身的需要。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为需要的生产、发展和不断被满足的过程。需要的生成也就产生了人的动力,进而产生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动力的产生对人的实践活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的本质和社会性的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2.2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的主体需求和人的价值诉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共享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不断追求和创造更高生活质量的过程,共享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创造。共享发展强调关注所有阶层和所有群体的高质量发展,它的核心目标就是要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人的发展问题,既要解决所有群体的共享性发展,也要解决所有个体的全面性发展。解决所有群体的共享性发展,就要依靠人民群体的共同创造和共同发展,就要激发社会各个群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来重新调配,促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人人共享。解决所有个体的全面性发展就要激发个体的潜在力量,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促使个人的发展成为其他个人发展的条件和前提,达到所有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