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坚持共享发展必然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只有充分激发潜藏于14亿民众中的伟大力量,使经济社会的各有机组成部分、各层次的构成单元“异”彩纷呈,展现出百舸争流、竞相绽放的生动局面,才能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说,共享发展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深刻命题,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价值论维度:共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
3.1从哲学上理解,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既包括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也包括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论维度就是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属性对主体的满足程度上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角度和方法。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总要通过人的价值实现程度表现出来。从价值哲学的视域看,共享发展体现了价值共享主体的广泛性、价值共享层次的多维性、价值共享发展的进步性等鲜明特性,突出体现在对发展的价值性的表达,统一于社会每一个阶层成员的价值诉求。
3.2从价值层面看,发展的本质就在于追求和实现人类的普遍幸福,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体现发展价值取向,是发展观中最具根本意义的问题。在共享发展中,不仅包含了发展的最高目标,更包含了对所有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共享发展价值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甄别真假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发展进行价值梳理、辨析、评判,确证真实发展的终极目标———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首先,价值共享主体的广泛性。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就指出,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3.3共享发展价值践行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体现出发展的开放性、普遍性,倡导的是发展所产生的利益和财富要惠及所有人,尤其惠及到欠发达地区和广大的弱势群体,强调的是社会应更多地关照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权益,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其次,价值共享层次的多维性。任何一个价值物在其结构和属性上都是复杂的、立体的,其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层次性和多维性。共享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时代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取向,同样具有多维性和层次性,它包含有财富性价值共享、伦理性价值共享、实践性价值共享、制度性价值共享等方面,这就要求必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多层次的满足人们对物质上、精神上、实践上、规则上的价值需要和价值追求。
3.4最后,价值共享发展的进步性。从价值的社会历史性来看,共享发展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和价值诉求的统一,体现的是“发展正能量”“价值正能量”,体现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代表了发展价值本身发展的目标指向。另一方面,共享发展价值理念是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的新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价值理论的升华,它跳出了以往发展的狭隘的价值视野,全面提升了人们追求发展的价值层次,在主体范围、实践领域、目标定位等各个层面都赋予新的时代要求,是一种处于不断完善中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共享发展价值是一种普惠式的价值理念,宗旨是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服务于人,它特别要求国家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关照和扶持弱势群体,支持和扶持边远地区,让弱势群体和边远地区的人民也能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这代表着价值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终极目标。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指向和实践策略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共享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理念,既具有科学的现实指导性,也有内在的现实指向和实践要求。如何将共享理念转化为改革发展新实践,把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中,把共享发展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是当前我们着力要完成的重大任务。
(一)坚持人民主体共享取向,构筑共享发展的社会组织结构与政策体系
1.1从本体论维度上讲,共享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特质,共享发展是人民主体思想的一种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建立科学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公平的政策与制度体系,是落实人民主体地位更加完整的重要基础,也是共享式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共享发展实践的指向之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共享取向,建立和谐共享的社会组织结构与政策体系。
1.2一是构筑以人民为主体的共享性社会组织结构。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实现全民共享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结构。主要是逐步取消传统的户籍制度,打破现有的阶层结构和利益阻碍,建立扁平化的社会组织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让更多的人自由选择,更好地加入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确保让所有人和所有地区都能够分享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二是构建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的公民参与机制,使全体公民能够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确立公民利益表达与协商机制,以便公民在协商对话中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1.3三是构建共享性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搭建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共享发展平台。着力规范和约束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准则、行为和边界,强化各个社会主体共享发展的职责,营造共享发展的社会环境。四是围绕教育资源平等共享的教育体制改革,实行城乡教育统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城市与农村学校资源互联互通互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二)坚持生态共享导向,构建共享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
推进共享发展必须以改善共享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和前提。因此,共享发展实践的指向之二,是坚持生态共享导向,构建共享性的生态文明体系。一是要普及生态价值理念。通过在全社会普及生态价值、生态伦理、生态责任教育,提升公民的生态价值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使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合作,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二是坚持系统的生态思维和绿色理念,从国家发展的全局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绿色发展产业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共享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三是不断健全和完善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公民积极开展生态实践,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着重从过去重视生态建设、重视污染物的治理转向有效约束公民的行为,将生态价值理念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三)坚持价值共享导向,构筑共享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
3.1从价值论维度上讲,共享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也是一种价值导向,它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坐标、指明目标方向。“共享发展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6]为实现价值共享,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共享蕴涵其中的价值取向,以清醒的价值自觉坚持共享发展的价值取向、成果共享的利益导向、反映民意的价值导向。因此,共享发展实践的指向之三,是要坚持价值共享导向,构建共享性的核心价值体系。一是坚持共享发展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7]。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调关注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和尊严,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每个人的发展而发展,努力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共有共享”的和谐关系。
3.2二是坚持成果共享的利益导向。一切矛盾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对立或差异。当前,社会要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必须坚持成果共享的利益导向,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公正公平的社会。把共享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让人民自觉地共同创造经济价值,共同享有物质财富,自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代内平等、代际公平,实现人际共享、代际共享,实现全面共享发展的终极价值。三是坚持反映民意的价值导向。要积极构建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利益表达和协调的制度平台,使“建议”“意见”能够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不同层次群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要求,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共享发展的价值导向。
(四)坚持发展均等化旨向,构建共享发展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4.1共享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均衡、兼容、公平与普惠,最重要的特征是均等化。共享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在共享发展理念下人们之间有相同的权利配置,不断消除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等方面的障碍,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共同享有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共享发展实践的指向之四,是坚持发展的均等化旨向,构建共享发展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4.2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共建共享的制度建设。一是进一步深化制度设计和顶层设计,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加强构筑共享性的治理结构、治理程序、治理对象、治理效益四位一体的共享性治理体系。也就是要构筑民主型的扁平化网络化社会治理结构,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治理运行机制,形成全民参与式的治理主体,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得益彰。二是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主要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实现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要惠及所有人群,要让社会所有阶层都能获益。
4.3三是进一步提升全民参与治理的水平,按权利型参与、义务型参与、自觉型参与、兴趣型参与、实惠型参与等不同动机类型,综合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双重激励机制,强化公众共建共享的参与动力,促进共建共享驱动因素的科学化,推进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和精细化水平。四是建立相互承认、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共建共享的社会发展机制,提升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共建能力和水平,强调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尤其是要关注落后地区以及弱势群体的发展权利,尽量消除贫富分化、机会不等、分配不均、结果不均等社会问题,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发展态势。
(五)坚持改善人民福祉指向,构建共享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