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于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现已‘‘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哲学思潮”1](pi),是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它渗透到了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形成了现象学技术哲学。由于研究的具体视角和对象不同,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呈现出多种维度,如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的形而上学维度,鲍尔格曼(Al?bertBorgma皿)的技术人工物维度,伊德(DonMe)、威贝克(Peter-PaulVerbeek)和斯蒂格革力(BernhardStiegler)的人与技术关系维度等。这些维度虽然表现出不统一的研究方向,但它们却具有共同的源点,即都是基于一个本源性的起点一“人一技术一世界”现象。
一、“人一技术一世界”现象的存在论揭示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研究的最重要的主题。他在《存在与时间》里在通过分析人的存在,即此在的生存问题,探索存在及其意义过程中揭示出了‘‘人一技术一世界”这一在世现象。
海德格尔认为,发端于柏拉图,形成于笛卡儿,终结于尼采的形而上学总是停留在某些特殊的存在者上,如柏拉图的理念、经院哲学的上帝、笛卡儿的我思、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尼采的权力意志等,认为它们是一切存在者存在的依据和根源,从而遮蔽了存在,使存在蔽而不显“存在可以被遮蔽得如此之深远,乃至存在被遗忘了,存在及其意义的问题也无人问津。”2(M2)这些被误认为是存在的特殊的存在者构成了主体。形而上学从这一特殊的存在者一主体出发,把世界当做现成的客体或对象来理解,这就造成了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分立。这种以主客二分为基础的形而上学意味着作为主体的人位居所有其他的事物(存在者)之上,能够把世界上所有其他事物(存在者)作为对象带到自己的面前,对它们进行表象、控制和支配。
为了克服这种以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为代表的主客二分思想,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角度,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在世界之中存在”是人的存在方式。以主体和客体二分为基础的传统哲学,把世界的存在奠基在主体上,从主体出发理解和表象世界,但却没有进一步追问作为基础的主体本身的存在问题。海德格尔看到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留下的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他从此在的生存出发,提出了‘‘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方面解决了主体的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消除了主客二分的本体论根源“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是一个德语复合词,海德格尔用短线将这四个词连接在一起,用以表达特殊的哲学意义,意指此在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统一的整体现象。海德格尔指出“‘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个复合名词的造词法就表示它意指一个统一的现象。这一首要的存在实情必须作为整体来看。”‘‘在之中”不同于“在之内”。“在之内”指现成的东西在空间上的包容关系,例如,水在杯子内,书在教室里。传统的形而上学就是奠基在‘‘在之内”‘‘在之内”使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分立成为可能。而‘‘在之中”是指‘‘此在的一种存在建构,它是一种生存论性质”,不是现成的东西在空间上一个在另一个之中。“在世界之中”不是指将一个称为此在的存在者与另一个称为世界的存在者比肩并列。海德格尔通过‘‘在世界之中存在”在本体论上强调了此在与世界的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状态,消除了主体与客体的分裂状态。
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总是要以技术(用具)为中介同世界打交道,即形成‘‘人一技术一世界”现象。具体地说,人生在世总是要同周围世界的存在者打交道,把它们当做用具(上手之物)来操作和使用。这种寓于上手之物的存在,即人与外物打交道的过程,海德格尔称之为操劳。在操劳中,人通过用具可以使世界展现出来,可以识见整个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主体世界)。“用具本质上是一种‘为了作…的东西’。‘为了作”的特征表明一个用具对其他用具具有依附关系,它能向人指引出他物,乃至整个物质世界“严格地说,从没有一件用具这样的东西‘存在’。属于用具的存在一向总是一个用具整体。只有在这个用具整体中那件用具才能够是它所是的东西。用具本质上是一种‘为了作…的东西’。……在这种‘为了作’的结构中有着从某种东西指向某种东西的指引。例如,带顶篷的月台指引出了风雨;路灯指引出了间有间无的日光;锤子指引出了钉子,钉子又指引出了鞋子,鞋子又进一步指引出了供人行走的道路等。再如,作为用具的鞋子指引出了构成它的质料:毛皮、线、钉子等。毛皮又揭示出了生皮子,生皮子又进一步引出了兽类的存在等等。可见,通过用具,他物和物质世界被展现出来。人在操劳中不仅要与外物打交道,而且还以用具为中介与他人打交道。这种此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即与他人在世内照面的共同此在的共在被海德格尔称为操持。在操持中,用具指示出他人,揭示出主体世界。用具之所以有这样的指引功能,缘于用具的‘‘承用性”即‘‘谁用……”。用具自身显示了为谁所承用,为谁所制造,因此,此在在使用和巡视用具的过程中,他人便与此在照一116一面。例如,停泊在岸边的小船在它自身存在之中就指点着一个已知的用它代步的人,即使对我们来说这是一只陌生的小船,它也指点着其他的人。通过用具的中介,他人便进入了此在的意识中并与此在联系起来,一个主体世界便展现在此在面前。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一方面向我们揭示了‘‘人一技术一世界”这一此在的在世现象;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展现了在这一在世现象中技术作为中介将一个完整的世界揭蔽出来,展现在此在面前。
“人一技术一世界”现象既把人、技术和世界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又强调了技术的中介性,无论在本体论上,还是在认识论上,都具有重要价值。它构成了现象学技术哲学的理论源点。
二“人一技术一世界”现象构成现象学技术哲学的理论源点
海德格尔揭示的“人一技术一世界”现象之所以能够成为现象学技术哲学的理论源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本体论来看“人一技术一世界”是现象学技术哲学的世界现“人一技术一世界”强调了人、技术和世界的浑然一体,体现了人、技术和世界的不可分割性。它主张应从存在论认识技术,反对像传统哲学那样将技术与人和世界分割开来研究的做法。从本质上来说“人一技术一世界”就是存在论的世界观在技术哲学领域中的表现形式。现象学技术哲学实际上是海德格尔以来的存在论现象学技术哲学。因此“人一技术一世界”构成了现象学技术哲学的世界观。
其次,从认识论来看“人一技术一世界”是现象学技术哲学的思维态度。现象学是以全新的哲学维度出现的,是对以笛卡儿为代表的传统主体客体二分认识论的‘‘反叛”。在思维态度上,它强调人与世界的不可分割性和整体性。例如,胡塞尔认为,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它既不存于内部主体之中,也不存在于外部客体之中,而是具体的主客体关系本身。这种思想用图表示就是‘‘人一世界”。因此,对于将现象学思维引入技术哲学的现象学技术哲学来说“人一技术一世界”也构成了其思维态度。
再次,从研究内容来看“人一技术一世界”是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主题。现象学研究的主题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直观地显现出来是现象学研究的真谛。荷兰学者威贝克认为:“现象学就是探讨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学问”B((p.3S)。人与世界关系的主题在现象学技术哲学那里就是要面向‘‘人一技术一世界”考察和协调人、技术和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人一技术一世界”构成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主题。
正是因为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人一技术一世界”构成了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理论源点。
三、从‘‘人一技术一世界”源点开出的多维现象学技术哲学
海德格尔、鲍尔格曼、伊德、威贝克和斯蒂格勒等人分别从“人一技术一世界”源点出发建构其技术哲学,因此,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学技术哲学,即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维度的现象学技术哲学,鲍尔格曼技术人工物维度的现象学技术哲学,以及伊德、威贝克和斯蒂格勒人与技术关系维度的现象学技术哲学。
首先,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维度的现象学技术哲学。海德格尔从“人一技术一世界”源点出发,进一步研究了作为人与世界之间中介的技术。在他看来,技术是一种展现方式“展现是海德格尔采用的术语之一,根据他的观点,他采用这一术语的目的是使思索不再被思索的东西成为可能。”4((p50)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虽然同为展现方式,但两者却根本不同。古代技术的具体的存在形式是物“‘物’是存在的自然绽放,是它所逗留的世界各要素(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是由天、地、神、人四种要素组成的)的聚集和反映。”B((pTO)物展现了世界,也就是说,作为人与世界关系中介的古代技术把世界带出,将世界展现在人面前。海德格尔虽然没有指出现代技术的具体存在形式,但他却从在形而上学层面揭示了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Ge-stell)。座架是一种促逼性的、订造式的展现,它遮蔽了世界。虽然作为人与世界关系中介的现代技术遮蔽了世界,但现代技术对人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由此,人类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技术遮蔽了世界;另一方面,技术的使用不可避免。因此,海德格尔提出‘‘泰然任之”的态度,即一方面在应该使用技术设备时候使用技术设备,另一方面,又不要让它们影响我们内心的和真正的核心,我们要让隐藏在物中的本质意义在我们的思想中得到反映,这一点也就是海德格尔提出的沉思的解救之路。座架是一种展现方式“其本身不是什么技术因素”H(p19),所以,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沉思才能使我们得到解救,因为沉思能够思索一切隐藏着的和被遮蔽着的东西,从而使存在(世界)展现,而且也只有沉思,才能使人意识到现代技术的危险所在,进入对存在(世界)的守护之中。据此,人类既可以享受技术带来的好处,又可以得到解救,与四重整体的世界照面“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其次,鲍尔格曼技术人工物维度的现象学技术哲学。鲍尔格曼是一位新海德格尔主义者7(p-43),他在继承海德格尔技术思想的基础上,以具体的可经验的技术人工物为基础,研究作为人与世界中介的技术。他主要研究了作为中介的技术对人体认现实(世界)减少的原因和补救的措施。在现代,设备成为人与现实交往的主要方式,设备范式成为现代世界和当代生活的特征“设备范式对于理解什么使技术可能来说不是一个先验的解释。它是一种技术影响的经验观察,它充当了哲学分析的起点。”°8在设备范式作用下,物不断被设备取代,世界和生活不断地设备化。这遮蔽了世界,导致了人对现实体验的减少。物作为古代技术的现象,是手段和目的的交织,展示世界和要求人的参与。人在亲身参与中体认着世界。而作为现代技术的现象,设备被分裂为手段和目的,即机械和用品“识别一个设备的东西是它明显内在地分裂为机械和由机械制造的用品。”9((p-33)设备的手段,即机械部分,接管了人的参与,在卸除人的负担的同时,也卸除了物的与境,遮蔽了世界。为了补救人对现实(世界)体认的减少,拯救人的生存危机,鲍尔格曼在海德格尔物的思想的启发下提出了以焦点物(focalthings)为中心的焦点实践(focalpractices)。在现代技术语境下,聚集性的物都成了焦点物。焦点物是具有会聚其所在与境中诸如自然、传统、文化、历史和伦理等各种要素能力的事物d“威严的在场(commandingpres?ence)、与世界的联结(continuitywiththeworld)和会聚力(centeringpower)是焦点物的标志”。焦点实践认同焦点物,以焦点物为中心,按照焦点物自身的秩序,展开实践。从而避免了焦点物被技术地分割成手段和目的,这样就可以使人在参与实践中重新体认现实和世界,进而达到补救的目的。鲍尔格曼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焦点实践的构想,而且还积极倡导围绕焦点物和实践进行技术改革。他在个人生活、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改革建议。鲍尔格曼的焦点实践和技术改革建议就是要把技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要实现技术使人自由和富裕的承诺,又要使人体认现实和世界,让人过上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