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理论构建的哲学反思论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8-10-02

  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已经走过二十余年时间,人们对知识管理基于学科层面上的认知和发展预期愈来愈强烈。知识管理不能被局限于企业管理领域和管理时尚的认识上,如何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探索其发展路径日益被研究者关注。

  一方面,企业管理领域中的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出现了较大的转向:2004年德国弗朗霍夫研究中心(FraunhcfrInstitute)、科技大学(TcchnicalUiUvcrsif/)和霍姆波特大学(HumboHtUnvcrsy展开的一项基于国际德尔菲法的知识管理未来的预测与评价表明:知识管理在未来十年间,最紧迫的理论研究问题是如何把知识管理与企业流程结合;最有效的理论研究方法是跨学科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和社会网络分析;最重要的理论进展则是对人的因素的关注;最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则是知识管理的障碍和组织文化。

  另一方面,知识管理理论开始走出企业视域,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知识管理问题开始被关注。2009年在香港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知识管理会议(CKM2009)议题就包括:全球合作与创新;知识经济中的数字版权、创新共同体和道德问题;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非赢利组织中的知识管理;以及图书情报机构中的知识管理。其实2008年的第八届国际知识管理会议的议题就已出现“公共部门的知识管理。

  可以预见,知识管理未来研究方法的重点是要为其学科规范发展服务,而研究内容似乎可以扩大到所有与知识的利用、创新有关的问题。在这样扩大化的研究需求框架下,哲学似乎能为知识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即借助哲学理论和方法来对知识管理主要问题所蕴藏的哲学假设,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与学科本身的关系进行思考。本文首先对知识管理理论现有哲学思考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主要知识管理理论的哲学假设;在此基础上提出是否可以在后经验主义社会科学哲学背景下对知识管理理论进行转向与定位思考。

  2.知识管理理论的哲学探讨现状

  从微观层面看,知识管理与哲学的关系肇始于哲学领域对知识的解释。KarlWiig认为知识管理的思想渊源之一就是哲学对知识的作用和性质的认识。尽管国外研究者认为知识管理文献从字面看充满了谜一样的哲学指向,但从学科的哲学基础或学科对其他领域指导价值层面的探讨看,知识管理领域显然缺乏对自身哲学基础和哲学价值以及与知识管理实践之间的具体联系的实质性思考。目前将知识管理与哲学相结合的研究角度包括:社会科学哲学的思想(社会认识论、建构主义)在知识管理具体活动(知识共享、知识转移)中的应用1910;宏观层面上知识管理理论整体的哲学思考,这里的“哲学”多指管理哲学11113];知识

  社会认识论和建构主义将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环境、历史结合在一起,其知识与“背景”紧密结合的观点被一些研究者拿来解释知识扩散、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这些与背景紧密结合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利用社会认知理论建立的知识分享概念模型分析了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对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认为环境因素中的组织文化和领导者行为,个体因素中的自我效能、结果期望以及对结果和行为的自我评价,都将影响知识分享行为,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因素。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隐性知识转化及其SEC模型框架是在建构主义学习背景中社会与个体的有效互动的结果利益。

  宏观层面上的知识管理哲学思考较为笼统和抽象。知识管理的哲学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从创新和隐性资产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研究知识管理;也有研究者认为哲学中的知识论对知识管理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知识管理提出的“未来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这是其管理思想哲学式发展的表现。也有来自于哲学领域的研究者开始探讨哲学思想对知识管理的贡献,并分析科学哲学和社会认识论可能对知识管理理论产生的正面影响。

  “知识”可能是知识管理中与哲学渊源最早、最深的元素。对知识的研究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以及到马克思主义,都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知识生产的组织管理、知识传播以及知识的判断等问题逐渐成为科学哲学关注的重点。有研究者从以人文理性为核心欧洲大陆科学哲学传统的角度出发重新阐释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和“管理”认为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是包含于个体中的社会经验,而其中的管理也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命令与领导。

  显然从现有文献看,知识管理与哲学的组合命题至少不是知识管理领域专家与实践者最关心的内容,大量实践性和理论指导性的问题充斥研究者的视域,对知识管理理论的哲学思考更多的集中于微观领域和宏观的管理指导思想分析上。知识管理专家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知识管理要想成为学科化的理论方案并能正确对待其研究对象,哲学思考必不可少。

  3.主流知识管理理论的哲学假设分析

  根据ChaesDcsprcs和Danic]cChauvei勺研究:基于隐性、显性知识分类的SEC模型,基于隐性、显性知识分类的N型组织下的知识转换,斯堪迪亚公司的智力资本模型和知识管理生态系统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研究社群中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和模型,代表着不同研究社群中的主要知识管理思想。以此为依据,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分析以上理论。

  3.1基于隐性、显性知识分类的sec模型起源于波兰尼(Mchae1pcinyj)的显性与隐性知识之分是这一观点和模型的基础。现阶段被认可的显性知识是指已编码的、存在于个体之外的知识,是能够被言传的;而隐性知识则是未编码的、存在于人脑之中的知识,是只能被意会的。这两种类型的知识在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范畴内通过社会化、外化、结合和内化实现知识的传递,并最终促成知识的创造和再创造。在此基础上,“场”的概念又被引入,认为企业是情景依赖型组织,任何知识的创造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场所。

  这一观点和模型暗含如下哲学假设: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分在于,一个在头脑中,一个以明确记录的形式出现;继而,显性知识的管理与应用可以脱离个体;知识的重用与知识的权威性(auhentity)无关。尽管“场”的概念被引入,知识管理的情景因素被考虑,但人的因素被排除在情景之外。因此从整体上看,这一观点和模型体现了知识管理领域的主流哲学假设:即个体和组织“知识”的形式和关系是知识管理的元问题和基础,由此产生不同知识之间的转换,关于知识在知识管理中的本质以及与人、组织、机器的关系则处于从属地位。同时,对显性知识的界定也强调其与人的经验和社会存在无关。知识的客观性和知识的情景依赖性同时存在,但其知识的情景依赖性只强调“利用”维度。

  3.2基于隐性、显性知识分类的N型组织下的知识转换这一观点和模型的基础与上一观点相同,不同的是该观点把组织结构引入知识管理中,认为平级形式的N型组织更能适应知识管理和知识型组织的需求。同时该观点引入“知识传递和转换的动力”因子,包括明晰化与内化、扩展与挪用和同化与传播,其具体的方式又包括映射、对话等。

  考虑知识管理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是该观点和模型的进步。从问题的假设上看,尽管知识仍处于知识管理的主体地位,但知识的社会结构背景(组织结构)已被纳入考虑。显然,研究者开始注意到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社会因素。遗感的是,该观点仍然没有分析个人、组织在知识活动中的地位以及知识活动的根本推动力。

  3.3智力资本模型,智力资本的理论和模型是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突破,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在该理论指导下,知识和知识的主要载体、创造者——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把知识、人与知识活动的支持因素结合在一起。其中,结构性资本中不仅包括有形的基础设施,更包括无形的基础设施,即历史的、文化的、管理的因素。

  这一观点把知识与知识的社会历史因素整合,认为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过程不能缺少历史的、文化的和管理的因素,知识必须在组织特定的文化、历史和管理背景下才能被用作价值创造的源泉。但这种观点并没有从根本上分析知识与历史、文化和制度的关系,只是认为后者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3.4知识管理生态模型,知识管理生态的观点是由DavidSnowden提出,认为知识管理是以认知科学、记号语言学、认识论和语用论为基础,并对以下四种活动进行管理:通过系统和结构共享显性知识,通过社会心理机制共享隐性知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和文档管理与其他活动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通过信任及其动力为隐性知识的利用创造宽松环境(隐性知识的释放过程)。

  与其他理论不同,知识管理生态用系统的观点将知识、知识活动、人、企业流程整合在个人认识论之下,即强调知识、知识活动与个人的认知、心理的紧密联系。这种观点跳出了管理学的限制,开始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知识管理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社会科学哲学后经验主义下的知识管理转向。

  4.社会科学哲学后经验主义下的知识管理转向

  以上分析得出:现有知识管理理论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把知识和知识活动看作企业活动的组成部分和知识管理的核心,导致知识管理研究视角的微观化、管理化和非学科化。可能有研究者认为:知识管理本来就是为企业经营服务,没有必要将其学科化。但事实上,知识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从哲学层面探讨知识管理的元理论和元假设,不仅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学科化,更能够从深层次上回答知识管理的实践问题。

  4.1社会科学哲学的后经验主义

  社会科学哲学的后经验主义是以反实证主义为基本立场,目的是祛除实证主义的科学神话观,将科学的理性和逻辑与科学的社会、历史、文化、制度、组织等外在因素视为具有同等的地位。后经验主义的这一目标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取向,诸如建构主义和社会认识论。

  建构主义(canstuctivism)理论整体科学通过社会行为来建构。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的关注,以及完全不同于传统反思科学的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实证主义传统中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因为建构主义不仅在关于科学的各个方面都引入了诸如社会的结构、利益、组织等之类的社会因素,而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待科学知识的产生、评价和使用,认识到了行为者的各种社会约束和利益对科学实践的制约。另一方面,建构主义也具有特定的限制,因为科学知识的形成不仅需要社会因素,还要求有社会旨趣(socja1jtces)但总体上看,建构主义将科学置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理解平台上,将科学知识与信仰、权力、意识形态等联系起来,试图为科学提供一种社会分析框架。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