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点评:这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收获,没想到只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能想方设法地充实素材库。
◆行动研究要求:
1.督促学生坚持梳理文本;
2.定期交流展示。
利用墙报、活动课、多媒体等平台,定期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素材,组织交流,目的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后的成就感、对话中思维碰撞的愉悦感,促进了以后更好地活用。
三、以读促写,习得精品技法是核心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除了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来使用外,还可从中学习写作技巧。
◆案例:
1.如何进行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
(1)修辞手法(拟人)的巧妙运用。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紫藤萝瀑布》
(2)写景的层次感突出。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济南的冬天》
(3)多角度表达感受。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社戏》
……
2.如何突出人物个性
(1)修辞手法(比喻)的巧妙运用。如:“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音乐巨人贝多芬》
(2)多角度刻画。如:“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观舞记》
(3)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
……
3.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人物
(1)引用评点。如:“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的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
(2)对比评点。“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3)短语点睛。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安塞腰鼓》
……
点评: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教师完全可以将它们变成作文教学的蓝本。对教材里优秀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取法,敢于“拿来”。《杨修之死》的倒叙,《蒹葭》的铺陈,《孟子》的类比,《陋室铭》的卒章显志,《爱莲说》的托物言志,《芦花荡》《孤独之旅》的情景交融,《浪之歌》《天上的街市》的联想和想象,《列夫·托尔斯泰》《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描写,《江城子·密州出猎》《三峡》的雄奇豪放,《醉花阴》的深沉婉约……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本。平时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意无意地去关注文章的技巧、方法,并让学生学会迁移,让自己的文章有法可依。
◆行动研究要求:
1.学习立意。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吸取思想,并教会学生变通,帮助学生从名篇中汲取更多深刻且新颖的思想,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宝库。
2.激发想象。写作需要想象,就像飞鸟需要翅膀。教学中,可以借仿写、续写等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3.习得语言。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文章的外衣。语文教材中名家名篇不少,精彩的语段很多。如《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著名篇章中的精彩文段,就是学习语言表达最好的仿写范本。
4.借鉴布局。“文无定法”,讲的是作文需要创新;“文章有法”,说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至今,在写作领域已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经验,值得总结与继承。引导学生借用教材中典范之作和富有表现力的结构布局方式,常常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
◆行动研究要求:
1.督促学生坚持梳理文本;
2.定期交流展示。
利用墙报、活动课、多媒体等平台,定期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素材,组织交流,目的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后的成就感、对话中思维碰撞的愉悦感,促进了以后更好地活用。
三、以读促写,习得精品技法是核心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除了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来使用外,还可从中学习写作技巧。
◆案例:
1.如何进行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
(1)修辞手法(拟人)的巧妙运用。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紫藤萝瀑布》
(2)写景的层次感突出。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济南的冬天》
(3)多角度表达感受。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社戏》
……
2.如何突出人物个性
(1)修辞手法(比喻)的巧妙运用。如:“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音乐巨人贝多芬》
(2)多角度刻画。如:“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观舞记》
(3)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
……
3.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人物
(1)引用评点。如:“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的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
(2)对比评点。“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3)短语点睛。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安塞腰鼓》
……
点评: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教师完全可以将它们变成作文教学的蓝本。对教材里优秀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取法,敢于“拿来”。《杨修之死》的倒叙,《蒹葭》的铺陈,《孟子》的类比,《陋室铭》的卒章显志,《爱莲说》的托物言志,《芦花荡》《孤独之旅》的情景交融,《浪之歌》《天上的街市》的联想和想象,《列夫·托尔斯泰》《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描写,《江城子·密州出猎》《三峡》的雄奇豪放,《醉花阴》的深沉婉约……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本。平时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意无意地去关注文章的技巧、方法,并让学生学会迁移,让自己的文章有法可依。
◆行动研究要求:
1.学习立意。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吸取思想,并教会学生变通,帮助学生从名篇中汲取更多深刻且新颖的思想,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宝库。
2.激发想象。写作需要想象,就像飞鸟需要翅膀。教学中,可以借仿写、续写等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3.习得语言。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文章的外衣。语文教材中名家名篇不少,精彩的语段很多。如《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著名篇章中的精彩文段,就是学习语言表达最好的仿写范本。
4.借鉴布局。“文无定法”,讲的是作文需要创新;“文章有法”,说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至今,在写作领域已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经验,值得总结与继承。引导学生借用教材中典范之作和富有表现力的结构布局方式,常常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
下一篇: 浅谈作文讲评课的内容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