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讲评课的内容的创新(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一)把握作品文理,落实“文感”
“文感”是对作品整体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整体三问质疑”的“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帮助学生把握作品文理,交流进一步落实“文感”。
“写什么”?
生1:本文主要写了作者难忘一位云南老人的笑脸的故事。
生2(补充):本文主要写了作者难忘在天堂般的云南,巧遇一位满脸皱纹却有似弯月的笑脸、经营饭店却不收取“我”饭钱的天使般的纳西族老人的故事。
师:这两位同学有概括有具体,各有所长。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扣住了“难忘”二字,这两个字是文眼,看来作者选材时扣题很准确,而同学们概括也很到位。
“怎样写”?
生3:文章第①②段引出在云南与老人相遇的故事,并交代难忘,第一次点题。
生4(补充):第②段还写到“因离别而感伤”以及“她是我的天使”,所以我认为这两段在内容上暗示了下文是怎样一件事和怎样一个人。
师:很好,结构上点题、内容上铺垫。看来我们写文章用笔之处要关照内容和结构,我们读文章更是要多角度分析。起因、经过、结果呢?
生5:起因是第③段,写“我”独自漫步于古城小道,闻香而入一家朴素的饭店,巧遇老人。
生6:经过是第④⑤段,主要写老人带着不变的笑容为“我”做饭、和“我”聊天,想请“我”客不成就送我亲手制作的东巴纸。
生7:结果是第⑥段,主要写老人带着笑容目送“我”。
师: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文章的条理就比较清楚。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写”?
生8:我认为作者赞美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从文中作者称老人为“天使”可以看出。
生9:作品中写到“我们聊了很久”,“似乎没有任何民族与年龄间的代沟”。可见,作者要告诉我们,只要真诚以待,人与人之间可以跨越民族和年龄的界限,尤其体现了不同民族间的和谐相处。
师:这两位同学对《难忘这张脸》一文的立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它对文章的高低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考作文评分时“立意深”也是一等文的重要条件。
以上为交流批注成果的第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作品文理,落实“文感”。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为后面的反观自己的同命题作文《难忘这张脸》“写了什么”即选材、“是怎样写的”即构思和“为什么而写”即中心思想作好铺垫。
(二)推敲语言技巧,提高“语感”
“语感”对应的是对言语和言语形式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批注用“语言技巧质疑”从字、词、句、章四个角度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技巧,交流则可以分成两块,先按段落逐段逐句从字、词、句进行择优赏析,再从章的角度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感”。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技巧,更好地感知语言,提高学生敏锐的感悟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通过交流,进一步促使学生摸索语言规律,发现运用语言的钥匙,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使学生敏锐的表达力出现质的飞跃。
(三)挖掘作品价值,触发“生活感”
“生活感”对应的是对作品中的生活(间接生活)和阅读、写作时观照的自身生活(直接生活)的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缺乏“生活感”就失去了灵魂,这样,学生即使阅读再多的名家美文、背诵再多的写作技法,也难以与作品形成情感的共鸣,更无法打动读者的心灵,所以笔者认为“生活感”是学生写作的翅膀,只有具有“生活感”的学生才能自由翱翔于写作的天空。
交流之第三步主要引导学生挖掘记忆中“难忘”之脸的价值,触发“生活感”。此环节教师须在课前从学生作文中选出一份选材尚可但缺少深度的下等文备用。上课时先让学生(包括备用下等文的作者)交流:现实生活中你“最难忘的那张脸”是怎样的?为什么难忘?文学作品中你“最难忘的那张脸”又是怎样的?为什么难忘?以此告诉学生,文章来自生活,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都是作文的源泉。其次以课前备好的下等文为例,引导学生对“这张脸”进行灵魂的追问、道德的理解、人性的思考,深度挖掘“这张脸”背后的价值所在(难忘的深度原因),可教师设疑,可学生辩论,以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他们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触发他们的“生活感”。
四、反思自己的文章,以改促进
通过课前批注和课堂交流,此时学生对上次作文已经获得了重新认识。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把从讲评课上得到的有效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经验呢?笔者以为让学生课后反思自己的文章,以修改促进步,是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保障。
修改时学生可以参考批注之法,先用“整体三问质疑”反思自己的作品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审视自己的作品选材是否准确、立意是否深刻、布局谋篇是否合理。再用“语言技巧质疑”反思自己的字、词、句、章:我的哪些字可以进行修改,使其更富生命力,能起一字千钧的作用?我的哪些词可以修改得更精妙?我的哪些句子可以修改得更精彩?怎样改才能体现我的写作特色?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都是再三修改而成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第一次修改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不求完美,但求进步。一旦有进步就要抓住机会大加赞赏,激发学生修改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在教师有计划的阶段性训练中慢慢养成修改的习惯和提高修改的能力。
笔者以为批注阅读运用于作文讲评,丰富了讲评形式,开启了学生思维,激发了课堂活力,真正达到“基于阅读又超越阅读,在读写融通中培育学生对生活的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这一目标。
“文感”是对作品整体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整体三问质疑”的“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帮助学生把握作品文理,交流进一步落实“文感”。
“写什么”?
生1:本文主要写了作者难忘一位云南老人的笑脸的故事。
生2(补充):本文主要写了作者难忘在天堂般的云南,巧遇一位满脸皱纹却有似弯月的笑脸、经营饭店却不收取“我”饭钱的天使般的纳西族老人的故事。
师:这两位同学有概括有具体,各有所长。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扣住了“难忘”二字,这两个字是文眼,看来作者选材时扣题很准确,而同学们概括也很到位。
“怎样写”?
生3:文章第①②段引出在云南与老人相遇的故事,并交代难忘,第一次点题。
生4(补充):第②段还写到“因离别而感伤”以及“她是我的天使”,所以我认为这两段在内容上暗示了下文是怎样一件事和怎样一个人。
师:很好,结构上点题、内容上铺垫。看来我们写文章用笔之处要关照内容和结构,我们读文章更是要多角度分析。起因、经过、结果呢?
生5:起因是第③段,写“我”独自漫步于古城小道,闻香而入一家朴素的饭店,巧遇老人。
生6:经过是第④⑤段,主要写老人带着不变的笑容为“我”做饭、和“我”聊天,想请“我”客不成就送我亲手制作的东巴纸。
生7:结果是第⑥段,主要写老人带着笑容目送“我”。
师: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文章的条理就比较清楚。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写”?
生8:我认为作者赞美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从文中作者称老人为“天使”可以看出。
生9:作品中写到“我们聊了很久”,“似乎没有任何民族与年龄间的代沟”。可见,作者要告诉我们,只要真诚以待,人与人之间可以跨越民族和年龄的界限,尤其体现了不同民族间的和谐相处。
师:这两位同学对《难忘这张脸》一文的立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它对文章的高低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考作文评分时“立意深”也是一等文的重要条件。
以上为交流批注成果的第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作品文理,落实“文感”。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为后面的反观自己的同命题作文《难忘这张脸》“写了什么”即选材、“是怎样写的”即构思和“为什么而写”即中心思想作好铺垫。
(二)推敲语言技巧,提高“语感”
“语感”对应的是对言语和言语形式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批注用“语言技巧质疑”从字、词、句、章四个角度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技巧,交流则可以分成两块,先按段落逐段逐句从字、词、句进行择优赏析,再从章的角度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感”。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技巧,更好地感知语言,提高学生敏锐的感悟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通过交流,进一步促使学生摸索语言规律,发现运用语言的钥匙,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使学生敏锐的表达力出现质的飞跃。
(三)挖掘作品价值,触发“生活感”
“生活感”对应的是对作品中的生活(间接生活)和阅读、写作时观照的自身生活(直接生活)的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缺乏“生活感”就失去了灵魂,这样,学生即使阅读再多的名家美文、背诵再多的写作技法,也难以与作品形成情感的共鸣,更无法打动读者的心灵,所以笔者认为“生活感”是学生写作的翅膀,只有具有“生活感”的学生才能自由翱翔于写作的天空。
交流之第三步主要引导学生挖掘记忆中“难忘”之脸的价值,触发“生活感”。此环节教师须在课前从学生作文中选出一份选材尚可但缺少深度的下等文备用。上课时先让学生(包括备用下等文的作者)交流:现实生活中你“最难忘的那张脸”是怎样的?为什么难忘?文学作品中你“最难忘的那张脸”又是怎样的?为什么难忘?以此告诉学生,文章来自生活,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都是作文的源泉。其次以课前备好的下等文为例,引导学生对“这张脸”进行灵魂的追问、道德的理解、人性的思考,深度挖掘“这张脸”背后的价值所在(难忘的深度原因),可教师设疑,可学生辩论,以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他们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触发他们的“生活感”。
四、反思自己的文章,以改促进
通过课前批注和课堂交流,此时学生对上次作文已经获得了重新认识。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把从讲评课上得到的有效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经验呢?笔者以为让学生课后反思自己的文章,以修改促进步,是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保障。
修改时学生可以参考批注之法,先用“整体三问质疑”反思自己的作品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审视自己的作品选材是否准确、立意是否深刻、布局谋篇是否合理。再用“语言技巧质疑”反思自己的字、词、句、章:我的哪些字可以进行修改,使其更富生命力,能起一字千钧的作用?我的哪些词可以修改得更精妙?我的哪些句子可以修改得更精彩?怎样改才能体现我的写作特色?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都是再三修改而成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第一次修改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不求完美,但求进步。一旦有进步就要抓住机会大加赞赏,激发学生修改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在教师有计划的阶段性训练中慢慢养成修改的习惯和提高修改的能力。
笔者以为批注阅读运用于作文讲评,丰富了讲评形式,开启了学生思维,激发了课堂活力,真正达到“基于阅读又超越阅读,在读写融通中培育学生对生活的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这一目标。
上一篇: 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一篇: 初中作文讲评课怎么上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