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修逻教学的创新思维和方法(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要考虑“怎样教”,就必然要考虑“用什么教”,这一点很重要,好的载体可以使得教学事半功倍。1938年叶圣陶、夏丐尊先生创造性地编写的《国文百八课》就对语修逻的教学有了独特的安排,在“编辑大意”中他们这样表述:“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配置,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着文选,对于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着重号为作者所加)文法或修辞取材于文选,这样相互勾连形成系统,有助于学生学习。
当然,叶圣陶、夏丏尊先生的这种做法并非唯一的语修逻学习通道,笔者认为中学语修逻的学习要充分切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这一点尤为重要。张志公先生指出,人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是由大到小的。在儿童、少年阶段,言语交际过程中,一般是以句为单位的。年龄渐长文化水平渐高,思维渐趋缜密,他们才有可能由全部而至局部,由整体而细节,由模糊而日益精确,然而现在的语法教学却反其道而行之,由小到大,这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改变现状,也需要教学思想来一个突破。比如说,为什么不能从“句子”教起呢?这些见解指出了带有根本性改革的途径。
笔者手头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其中有一本《趣味修辞》(2006年7月第1版),翻看这本书,我常常被书中妙趣横生的小故事逗得会心一笑,更佩服作者对经典的巧妙解析。以词性的转移为例,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成都人写的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作者巧妙地改变了“捷克、重庆”这两个名词的词性类别,创造了幽默欢庆的轻松气氛。阅读这样的短篇,我们怎么会感到语修逻学习的枯燥乏味呢?
美国教育家西蒙斯说得好:“如果教师能适当地用一种令人愉快而又认真的方式教授的话,那么所有的科学知识,就其本质和关联来说,都充满着趣味。”如果我们的教材编写专家或者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理解这句话,模仿上海古籍出版社这套丛书的编写理念,结合当下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编写一组充满趣味的语修逻学习材料,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造福子孙的善事。这正如美国教育家克莱·贝福德特所说的:“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的学习。”我们还会担心学生语言乏味,还会担心语言研究人员后继无人吗?
第四,多招并举,扩大语修逻教学的地盘
首先,教师要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己必须有较为系统的语修逻知识体系,不能因为语修逻知识单调、枯燥而不感兴趣,以致回避讲;也不能因为自己语修逻知识的贫乏而讲错,更不能因为自己对语修逻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冷漠对待。只有教师重视了,有兴趣了,才会注意到处都存在的语言现象,才能练出敏锐的语感。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他教的可以是少而浅的,然而他钻研的,掌握的,应该是多而深的。”我们教师必须全面、透彻、系统地熟悉并掌握语修逻知识,才能给学生正确、规范的引导和示范,才能简明扼要地讲给学生听,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用好教材这个载体。尽管现在教材中几乎不涉及语修逻知识,但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灵活地穿插语修逻的教学,要能像上文提到的叶圣陶、夏丐尊先生编写《国文百八课》时一样,创造性地从文本中取例,巧妙地渗透。在人教版七上朱自清《春》一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有对“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词语及句式的提问:“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这两个问题设计得不错,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能够启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感悟,既有修辞的问题,也包括了语法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比较感悟的方法告知学生简单的语法修辞知识及其效果。在苏教版七上的“探究·练习”中同样针对这个句子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观察过小草的萌生吗?你能感受到‘偷偷’‘钻’中的情趣吗?”苏教版设计的题目注重了人文性、拓展性,但在语法修辞知识的渗透上就体现了一种淡化的意识。当然,在把语修逻知识“融合”进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适量,注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讲授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分析练习以获得成功感,充分调动他们探索语言现象奥秘的积极性。
再次,要在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上下工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兴趣。比如,教师开设关于语修逻的趣味讲座,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涉及这些知识的实例加以分析,可以收集生活中好的广告宣传语进行品析等等,这样深入到生活中去,于无字句处学习最为鲜活生动的语言现象,学生才能感受到这些知识是有用的,也才能学会怎样恰当的运用。
第五,要革新考试的思路
中学语修逻教学是一门实践课,是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的,在“精要、好懂、管用”这六个字中,学生和家长最看重的就是“管用”,“管用”与否是检验语修逻教学成败的试金石。考试这根指挥棒应该起引导的作用,也应该以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为重点。学语法就要求说得顺畅,写得正确,合乎规范;学修辞就要求有感染力,有说服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和篇章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是要求说话、写文章连贯通顺,推理合乎情理。上个世纪50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之所以在当时得到迅速广泛的普及而影响深远,与句子成分分析法的采用是有直接关系的。汉语教学语法中最管用的知识莫过于句子成分分析法,通过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句子成分外加独立语的分析,句子的构造便一目了然,进而可以检查成分是否多余或残缺、结构是否混乱、成分之间是否搭配,这对于学生理解句意、作文造句是有直接帮助的。
语文中考高考对语修逻的应用考查可以说几乎覆盖全卷,从成语运用、病句识别修改、压缩扩展语段、句子衔接与排序、仿句到古诗文现代文的阅读欣赏以及写作,可以说无处不在。应该说,这几年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考试总体上说调整还是比较大的。考试中几乎不见名词术语的识记考查,但隐形的考查无处不在,考试中繁难琐碎的语修逻应用题也大幅减少,这些都是语文考试的大方向。但在目前的考试中仍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如病句的识别考查比较复杂,这道题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句子衔接排序的题目主要涉及语法、逻辑的知识,一些题目似是而非,如同有奖竞猜,是否可以去除?古诗词欣赏设题有很多考查学生某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等,学生不得不去记忆一些名词术语,这对于整体诵读欣赏古诗词有什么价值?
过去有不少人提出高考只考一篇作文的观点,笔者表示赞同,但是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难以实施,只考阅读和写作还是比较可行的。语修逻的有关应用能力的考查完全可以在阅读中得以实现。另外,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适当考虑语修逻运用能力的因素,也是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一个具体表现。
中学语文语修逻的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纠结,始终是剪不断,理还乱。如何正确认识、恰当定位、合理实施还有待教育专家和一线师生去继续探索。落实好语修逻这个语文的“工具”,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翼才能和谐共生,中学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当然,叶圣陶、夏丏尊先生的这种做法并非唯一的语修逻学习通道,笔者认为中学语修逻的学习要充分切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这一点尤为重要。张志公先生指出,人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是由大到小的。在儿童、少年阶段,言语交际过程中,一般是以句为单位的。年龄渐长文化水平渐高,思维渐趋缜密,他们才有可能由全部而至局部,由整体而细节,由模糊而日益精确,然而现在的语法教学却反其道而行之,由小到大,这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改变现状,也需要教学思想来一个突破。比如说,为什么不能从“句子”教起呢?这些见解指出了带有根本性改革的途径。
笔者手头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其中有一本《趣味修辞》(2006年7月第1版),翻看这本书,我常常被书中妙趣横生的小故事逗得会心一笑,更佩服作者对经典的巧妙解析。以词性的转移为例,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成都人写的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作者巧妙地改变了“捷克、重庆”这两个名词的词性类别,创造了幽默欢庆的轻松气氛。阅读这样的短篇,我们怎么会感到语修逻学习的枯燥乏味呢?
美国教育家西蒙斯说得好:“如果教师能适当地用一种令人愉快而又认真的方式教授的话,那么所有的科学知识,就其本质和关联来说,都充满着趣味。”如果我们的教材编写专家或者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理解这句话,模仿上海古籍出版社这套丛书的编写理念,结合当下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编写一组充满趣味的语修逻学习材料,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造福子孙的善事。这正如美国教育家克莱·贝福德特所说的:“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的学习。”我们还会担心学生语言乏味,还会担心语言研究人员后继无人吗?
第四,多招并举,扩大语修逻教学的地盘
首先,教师要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己必须有较为系统的语修逻知识体系,不能因为语修逻知识单调、枯燥而不感兴趣,以致回避讲;也不能因为自己语修逻知识的贫乏而讲错,更不能因为自己对语修逻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冷漠对待。只有教师重视了,有兴趣了,才会注意到处都存在的语言现象,才能练出敏锐的语感。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他教的可以是少而浅的,然而他钻研的,掌握的,应该是多而深的。”我们教师必须全面、透彻、系统地熟悉并掌握语修逻知识,才能给学生正确、规范的引导和示范,才能简明扼要地讲给学生听,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用好教材这个载体。尽管现在教材中几乎不涉及语修逻知识,但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灵活地穿插语修逻的教学,要能像上文提到的叶圣陶、夏丐尊先生编写《国文百八课》时一样,创造性地从文本中取例,巧妙地渗透。在人教版七上朱自清《春》一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有对“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词语及句式的提问:“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这两个问题设计得不错,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能够启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感悟,既有修辞的问题,也包括了语法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比较感悟的方法告知学生简单的语法修辞知识及其效果。在苏教版七上的“探究·练习”中同样针对这个句子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观察过小草的萌生吗?你能感受到‘偷偷’‘钻’中的情趣吗?”苏教版设计的题目注重了人文性、拓展性,但在语法修辞知识的渗透上就体现了一种淡化的意识。当然,在把语修逻知识“融合”进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适量,注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讲授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分析练习以获得成功感,充分调动他们探索语言现象奥秘的积极性。
再次,要在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上下工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兴趣。比如,教师开设关于语修逻的趣味讲座,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涉及这些知识的实例加以分析,可以收集生活中好的广告宣传语进行品析等等,这样深入到生活中去,于无字句处学习最为鲜活生动的语言现象,学生才能感受到这些知识是有用的,也才能学会怎样恰当的运用。
第五,要革新考试的思路
中学语修逻教学是一门实践课,是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的,在“精要、好懂、管用”这六个字中,学生和家长最看重的就是“管用”,“管用”与否是检验语修逻教学成败的试金石。考试这根指挥棒应该起引导的作用,也应该以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为重点。学语法就要求说得顺畅,写得正确,合乎规范;学修辞就要求有感染力,有说服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和篇章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是要求说话、写文章连贯通顺,推理合乎情理。上个世纪50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之所以在当时得到迅速广泛的普及而影响深远,与句子成分分析法的采用是有直接关系的。汉语教学语法中最管用的知识莫过于句子成分分析法,通过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句子成分外加独立语的分析,句子的构造便一目了然,进而可以检查成分是否多余或残缺、结构是否混乱、成分之间是否搭配,这对于学生理解句意、作文造句是有直接帮助的。
语文中考高考对语修逻的应用考查可以说几乎覆盖全卷,从成语运用、病句识别修改、压缩扩展语段、句子衔接与排序、仿句到古诗文现代文的阅读欣赏以及写作,可以说无处不在。应该说,这几年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考试总体上说调整还是比较大的。考试中几乎不见名词术语的识记考查,但隐形的考查无处不在,考试中繁难琐碎的语修逻应用题也大幅减少,这些都是语文考试的大方向。但在目前的考试中仍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如病句的识别考查比较复杂,这道题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句子衔接排序的题目主要涉及语法、逻辑的知识,一些题目似是而非,如同有奖竞猜,是否可以去除?古诗词欣赏设题有很多考查学生某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等,学生不得不去记忆一些名词术语,这对于整体诵读欣赏古诗词有什么价值?
过去有不少人提出高考只考一篇作文的观点,笔者表示赞同,但是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难以实施,只考阅读和写作还是比较可行的。语修逻的有关应用能力的考查完全可以在阅读中得以实现。另外,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适当考虑语修逻运用能力的因素,也是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一个具体表现。
中学语文语修逻的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纠结,始终是剪不断,理还乱。如何正确认识、恰当定位、合理实施还有待教育专家和一线师生去继续探索。落实好语修逻这个语文的“工具”,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翼才能和谐共生,中学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上一篇: 现代语文教育的重心位移的方向分析
下一篇: 从2012年看中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