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新亮点分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二、阅读方法上,采用了新的大胆尝试,改变文本阅读的顺序与思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课堂教学的阅读形式与方法,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基本上都是有着一定的程式,学生也适应了这种程式。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譬如,“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怎样才能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这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的阅读定式,采用新的阅读思路。这次,浙江台州市的阅读材料选择的是一篇小说《精神与肉体的抗衡》,但在作品前面有一个“导读”提示:
本篇小说有两种读法,请按照“导读”提供的结构顺序阅读。
导读一:1、6、2、7、3、8、4、9、5、10+11。
导读二:1、2、3、4、5、6、7、8、9、10+11。
与这一导读提示相联系的试题有:
1.第11部分“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陈老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你写出合乎情境与主题的一种猜想,并陈述理由。(提示:“导读一”与“导读二”主题是一样的)(5分)
2.你喜欢“导读一”还是“导读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出理由。(5分)
命题人列出的两种不同的导读线路,区别就在一种是跳读,一种是常规阅读。这一提示其实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与兴趣。因为这种提示也是一种暗示,告诉学生不同的顺序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自然,他们就会跃跃欲试。然后,再把两种顺序进行比较,既能够发现不同阅读顺序的内容衔接与组合后的新文本,也能够体验阅读者的不同阅读心理感受。所以,仅是这一提示,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给人全新的感觉。
如果从试题考查来看,涉及到不同阅读顺序的考题只有两道,或者实际上只有一道。前一道提示考生,无论什么顺序,作品的主题是一样的,所以,“猜想”不必受到阅读顺序的限制。这仅仅是一个友情提醒,或者说是一种人文关怀。而后一道题是对不同顺序的理解与感受,还要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理由。当然,如果回到答题本身,此题又是开放性的,可以喜欢“导读一”或“导读二”,主要谈出体验与理由即可。我们可以从不同答案中来理解不同顺序的不同效果:“导读一”相对容易读懂一些。“导读一”把陈老的行为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是连起来叙述的,几个行为就是几个并列的结构,这样结构整齐,节奏流畅,读起来很酣畅。“导读二”最主要的特点是把人物的行为与原因分开叙述,这样的好处是在前半部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后半部分集中交代原因,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反复强调“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让人很震撼。
两种顺序,两种视角,两种体验,两种效果。本来是一种平直的叙述文本,而经过调整顺序,变换阅读的视角,也就变直为曲,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艺术张力,而且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受。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常常能打破常规思维定势,用智慧的眼光与手段重新处理文本,增加阅读的视角,就能够获得“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不同体验。这道题对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很有启示吗?
2011年的中考,浙江省的试卷给我们很多惊喜。而阅读题的创新与突破,带给我们的冲击力不仅是试题方面的,更应该是教学方面的。我们一方面要很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常规阅读,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学会适应这个时代的阅读趋势,这样,阅读教学才能不断创新。考试的指挥棒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导向,应该把最新的阅读理念与方法呈现出来,让教师去有意地学习、接受和应用,这才能达到考试的“后效应”应起到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阅读形式与方法,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基本上都是有着一定的程式,学生也适应了这种程式。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譬如,“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怎样才能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这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的阅读定式,采用新的阅读思路。这次,浙江台州市的阅读材料选择的是一篇小说《精神与肉体的抗衡》,但在作品前面有一个“导读”提示:
本篇小说有两种读法,请按照“导读”提供的结构顺序阅读。
导读一:1、6、2、7、3、8、4、9、5、10+11。
导读二:1、2、3、4、5、6、7、8、9、10+11。
与这一导读提示相联系的试题有:
1.第11部分“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陈老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你写出合乎情境与主题的一种猜想,并陈述理由。(提示:“导读一”与“导读二”主题是一样的)(5分)
2.你喜欢“导读一”还是“导读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出理由。(5分)
命题人列出的两种不同的导读线路,区别就在一种是跳读,一种是常规阅读。这一提示其实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与兴趣。因为这种提示也是一种暗示,告诉学生不同的顺序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自然,他们就会跃跃欲试。然后,再把两种顺序进行比较,既能够发现不同阅读顺序的内容衔接与组合后的新文本,也能够体验阅读者的不同阅读心理感受。所以,仅是这一提示,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给人全新的感觉。
如果从试题考查来看,涉及到不同阅读顺序的考题只有两道,或者实际上只有一道。前一道提示考生,无论什么顺序,作品的主题是一样的,所以,“猜想”不必受到阅读顺序的限制。这仅仅是一个友情提醒,或者说是一种人文关怀。而后一道题是对不同顺序的理解与感受,还要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理由。当然,如果回到答题本身,此题又是开放性的,可以喜欢“导读一”或“导读二”,主要谈出体验与理由即可。我们可以从不同答案中来理解不同顺序的不同效果:“导读一”相对容易读懂一些。“导读一”把陈老的行为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是连起来叙述的,几个行为就是几个并列的结构,这样结构整齐,节奏流畅,读起来很酣畅。“导读二”最主要的特点是把人物的行为与原因分开叙述,这样的好处是在前半部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后半部分集中交代原因,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反复强调“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让人很震撼。
两种顺序,两种视角,两种体验,两种效果。本来是一种平直的叙述文本,而经过调整顺序,变换阅读的视角,也就变直为曲,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艺术张力,而且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受。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常常能打破常规思维定势,用智慧的眼光与手段重新处理文本,增加阅读的视角,就能够获得“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不同体验。这道题对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很有启示吗?
2011年的中考,浙江省的试卷给我们很多惊喜。而阅读题的创新与突破,带给我们的冲击力不仅是试题方面的,更应该是教学方面的。我们一方面要很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常规阅读,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学会适应这个时代的阅读趋势,这样,阅读教学才能不断创新。考试的指挥棒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导向,应该把最新的阅读理念与方法呈现出来,让教师去有意地学习、接受和应用,这才能达到考试的“后效应”应起到的效果。
上一篇: 2012年中考古诗词鉴赏热点题盘点
下一篇: 2012年中考网络信息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