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的方式(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从学习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来说,我们更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前勾后连”了。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确定与此课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当孩子再读曾经学过的儿歌、再看那些读过的词语时,无形中就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热情;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曾经学过的“顶呱呱、冷清清、喜洋洋、亮晶晶、水灵灵”和那些易记易唱的儿歌时,ABB式的词语就不再那么难以企及了。
案例三:“喜羊羊”与“喜洋洋”——一次词语教学的启示。
这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八》,正上到“我的发现”这一个环节。学生们似乎对ABB形式的词语早已胸有成竹,个个都踊跃举手发言。
“绿油油、红彤彤、乐呵呵、笑眯眯、喜滋滋……”说着说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的学生没举手就说了起来。
其中有个学生一下子说了好几个:“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沸羊羊……”这个学生说完很得意。
我把他说的几个词写在黑板上,而其他学生听了有的笑着,有的小声起哄:“这是《喜羊羊和灰太狼》里面的……”还有的则在观察我的反应。
此时,一个大胆的男生站起来喊:“老师,他说得不对。”
我心里暗自高兴,赶紧引导他说:“每个词都符合ABB的形式,第一个字为‘A’,后两个字重叠都是‘B’。”
他又说:“‘喜洋洋’和‘懒洋洋’的‘洋’应该是带三点水的。”
有些学生不服气:“那么‘美羊羊’‘沸羊羊’为什么不行?”
那个男生又答道:“因为‘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沸羊羊’都是动画片中(角色)的名字,不能算ABB词。《语文园地八》里举例的‘绿油油、乐呵呵……’是表示样子的,‘喜洋洋’是喜气洋洋的样子,‘懒洋洋’是看上去很懒的样子。”
看来这个学生已经明白ABB形式的叠词是用来状物的,我听完后心里激动不已,其他学生听了也略有所思。
正当我想做个总结时,学习委员又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老师,如果照刚才所说的,那么ABB形式的词语不光在音节上要符合ABB的这种规律,还要能用来表示事物的颜色、样子或某一种状态。我这样说,对吗?”
这下子,根本就不用我总结了。我对这些学生的回答大大肯定了一番后,又请学生对表示颜色、样子或某种状态的ABB词分别作了举例,这个环节的教学就算是很完整了。
(《“喜羊羊”与“喜洋洋”——一次词语教学的启示》,作者林翠,《新课程学习》2009年第11期)
从林老师的记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孩子们思维的碰撞,也看到了热热闹闹的背后教师或隐或显的引导。
当教师把孩子说的“喜羊羊、懒羊羊”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不动声色中引起孩子的注意,也是下一步辨析的开始。当教师在总结和强调ABB式词语规律的时候,其实是在“搅浑水”中激发孩子的思辨,潜台词是:每个词都符合ABB的形式,第一个字为“A”,后两个字重叠都是“B”,“喜羊羊、懒羊羊”为什么就不对呢?当教师让孩子把与之对应的“喜洋洋、懒洋洋”也写在黑板上的时候,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就真的开始了。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和学生都在无意或有意中,限定了此次讨论的语境是有关ABB式形容词的,而不涉及ABB词语的其他词性。
我们常说,语言的内核是思维。就ABB式词语的学习而言,随着年级的递增,其关乎的就不仅仅是词语的积累、语文知识的习得,还有孩子语文能力的提升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孩子在列举ABB式词语出现问题的时候,案例三中的教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在解疑中答辩,经历探究式学习的过程。面对三年级的孩子,教师基于教材和学情,对ABB式形容词的教学内容有相应的考量,因此这节课自然顺畅地达成了教学目标。ABB式词语的教与学也就不那么难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从刚才那个案例中,看到了语言的时代性、变动性,譬如电视媒介对语言的影响,喜羊羊、懒羊羊等动画角色名字已经深入人心、无法回避。还有,诸如网络媒介的影响,一些网络用语层出不穷:范跑跑、鲁推推、楼脆脆、躲猫猫……假使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在讲解ABB式词语时,有孩子提及这些网络用语,我们怎么办?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恐怕都不行。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语言的背后是文化。
面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我们不仅不能回避“范跑跑、楼脆脆”,还要和孩子一起辨析它们发生的背景、语境,帮助孩子关注并了解当下的社会生活、新闻事件,通过解释网络用语的生成,引领孩子了解语言的丰富性、时代性、变动性等。
一个小小的ABB词语、一块并不大的知识点,让我们生发出很多的思考。ABB式词语的教与学到底有多难?恐怕又应了那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我们以热忱之心亲近我们的母语,当我们以潜心研究的态度走近鲜活的词语,当我们和孩子一起“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ABB式词语的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得心应手了。
当孩子再读曾经学过的儿歌、再看那些读过的词语时,无形中就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热情;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曾经学过的“顶呱呱、冷清清、喜洋洋、亮晶晶、水灵灵”和那些易记易唱的儿歌时,ABB式的词语就不再那么难以企及了。
案例三:“喜羊羊”与“喜洋洋”——一次词语教学的启示。
这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八》,正上到“我的发现”这一个环节。学生们似乎对ABB形式的词语早已胸有成竹,个个都踊跃举手发言。
“绿油油、红彤彤、乐呵呵、笑眯眯、喜滋滋……”说着说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的学生没举手就说了起来。
其中有个学生一下子说了好几个:“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沸羊羊……”这个学生说完很得意。
我把他说的几个词写在黑板上,而其他学生听了有的笑着,有的小声起哄:“这是《喜羊羊和灰太狼》里面的……”还有的则在观察我的反应。
此时,一个大胆的男生站起来喊:“老师,他说得不对。”
我心里暗自高兴,赶紧引导他说:“每个词都符合ABB的形式,第一个字为‘A’,后两个字重叠都是‘B’。”
他又说:“‘喜洋洋’和‘懒洋洋’的‘洋’应该是带三点水的。”
有些学生不服气:“那么‘美羊羊’‘沸羊羊’为什么不行?”
那个男生又答道:“因为‘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沸羊羊’都是动画片中(角色)的名字,不能算ABB词。《语文园地八》里举例的‘绿油油、乐呵呵……’是表示样子的,‘喜洋洋’是喜气洋洋的样子,‘懒洋洋’是看上去很懒的样子。”
看来这个学生已经明白ABB形式的叠词是用来状物的,我听完后心里激动不已,其他学生听了也略有所思。
正当我想做个总结时,学习委员又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老师,如果照刚才所说的,那么ABB形式的词语不光在音节上要符合ABB的这种规律,还要能用来表示事物的颜色、样子或某一种状态。我这样说,对吗?”
这下子,根本就不用我总结了。我对这些学生的回答大大肯定了一番后,又请学生对表示颜色、样子或某种状态的ABB词分别作了举例,这个环节的教学就算是很完整了。
(《“喜羊羊”与“喜洋洋”——一次词语教学的启示》,作者林翠,《新课程学习》2009年第11期)
从林老师的记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孩子们思维的碰撞,也看到了热热闹闹的背后教师或隐或显的引导。
当教师把孩子说的“喜羊羊、懒羊羊”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不动声色中引起孩子的注意,也是下一步辨析的开始。当教师在总结和强调ABB式词语规律的时候,其实是在“搅浑水”中激发孩子的思辨,潜台词是:每个词都符合ABB的形式,第一个字为“A”,后两个字重叠都是“B”,“喜羊羊、懒羊羊”为什么就不对呢?当教师让孩子把与之对应的“喜洋洋、懒洋洋”也写在黑板上的时候,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就真的开始了。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和学生都在无意或有意中,限定了此次讨论的语境是有关ABB式形容词的,而不涉及ABB词语的其他词性。
我们常说,语言的内核是思维。就ABB式词语的学习而言,随着年级的递增,其关乎的就不仅仅是词语的积累、语文知识的习得,还有孩子语文能力的提升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孩子在列举ABB式词语出现问题的时候,案例三中的教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在解疑中答辩,经历探究式学习的过程。面对三年级的孩子,教师基于教材和学情,对ABB式形容词的教学内容有相应的考量,因此这节课自然顺畅地达成了教学目标。ABB式词语的教与学也就不那么难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从刚才那个案例中,看到了语言的时代性、变动性,譬如电视媒介对语言的影响,喜羊羊、懒羊羊等动画角色名字已经深入人心、无法回避。还有,诸如网络媒介的影响,一些网络用语层出不穷:范跑跑、鲁推推、楼脆脆、躲猫猫……假使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在讲解ABB式词语时,有孩子提及这些网络用语,我们怎么办?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恐怕都不行。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语言的背后是文化。
面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我们不仅不能回避“范跑跑、楼脆脆”,还要和孩子一起辨析它们发生的背景、语境,帮助孩子关注并了解当下的社会生活、新闻事件,通过解释网络用语的生成,引领孩子了解语言的丰富性、时代性、变动性等。
一个小小的ABB词语、一块并不大的知识点,让我们生发出很多的思考。ABB式词语的教与学到底有多难?恐怕又应了那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我们以热忱之心亲近我们的母语,当我们以潜心研究的态度走近鲜活的词语,当我们和孩子一起“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ABB式词语的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得心应手了。
上一篇: 小学低段“绘画小作文”的创新方式
下一篇: 《威尼斯的小艇》为例探讨阅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