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3年高考复习的语文策略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几十年的高考实践告诉我们,高考是一场没有炮火硝烟的现代“立体战”,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比拼,也是信心和功力的较量,还是策略和技法的角逐。要赢得这场特殊的战争,就必须运用特殊的方式。笔者以为,就语文学科的备考而言,理当注重以下“四力”。
    一、稳“定力”
    “定力”,其实就是由自信力、自制力、洞察力、辨析力、判断力、承受力以及功力、耐力、毅力等诸力构成的“合力”。在这个信息纷繁的时代,没有足够的“定力”,肯定会被“浮云遮望眼”,或人云亦云,或亦步亦趋,或举棋不定,或左右摇摆,或东鳞西爪,难免失却自我。
    尽管每年都有最权威、最规范、最具体的《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作为高考复习备考的指南,但是随着我省自主命题不断改革和发展,不难发现一种值得注意的奇怪现象正在快速弥漫——有些学校、不少教师的“定力”不是日益坚实,而是日趋疲软,不惜动用各种关系,借助多种途径,煞费苦心地到处打听和搜集一些关于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而且还神秘兮兮把这些所谓的命题“信息”视为“秘籍”和“宝典”,不公开,不交流,不外传。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稍有常识的人都清楚,高考命题不但有严格的保密制度,而且命题体现的是集体智慧,而非个人意愿。换言之,即使有人甘愿违规透露一点“信息”,也实在是难以如愿以偿的。一是命题之前的个人设想肯定不会是具体的命题结果(即考查试题);二是一旦正式进入命题状态后,便再也没有“信息”传播的渠道。可见,能够从命题人员那里获得的“信息”,不是某种意愿、设想,就是一些思考、看法,不可能还有其他更多的内涵。而这些不确定的意愿、设想、思考、看法,比起省教育考试院编发的《说明》(包括“参考试卷”),不啻要朦胧和模糊多少。
    据笔者所知,就语文学科而言,每年被有些人奉若至宝的“信息”,不外乎这么几种:一是文本(体裁),二是题型,三是分值,四是模式。先说“文本”,最感兴趣的就是“文学类文本”和“文言文文本”,“文学类文本”是外国小说、中国小说,还是当代散(时)文、现代散文;“文言文文本”是传记类、叙事类还是说理类。再说“题型”,最关注的是“语言文字运用”和“《论语》解读和批判”,这些简答(评析)题会出现怎样的考查形式。接着说“分值”,主要是“文言句子翻译”和“古诗词鉴赏”,分值比重怎样,如何赋分。最后说“模式”,实际上就是写作命题采用什么模式,是“标题作文”的“变式”还是“新材料作文”。
    假如以上简述“基本属实”的话,那么这些“信息”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就不言自明了。以上“信息”涉及的内容,哪一点不在我们复习备考的范围之中?以“文本(体裁)”为例,这些文本哪个学校没有反复操练和强化过?倘若是做过的就能掌握,那么我们根本无需忧心忡忡;如果是做过了未必就能掌握,那么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看重。其他亦然。
    无数事实表明,任何学校要想取得出色的高考成绩,依靠的不是漂浮的“信息”而是深厚的实力。在复习备考开始偏离“高考精神”的今天,笔者以为,“定力”的有无多寡,已经不是可以“暂且不论”的话题了。稳住“定力”,就会有信心,有底气,有策略,有步骤,有操练,有实效。任何时候都应当切记:高考没有“神话”。语文学科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复习备考,努力增强知识积累、语言运用、阅读和写作的整体实力,才可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稳操胜券。
    二、强“实力”
    高考,不是人人可以都“酷一次”“潮一回”“秀一把”的,没有一定“实力”,高考会毫不留情地对你说“不”。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语文没有数、理、化等学科那么专业,因为汉字大家都认得几个。然而,已经参加过高考和即将参加高考的“过来人”与“未来人”心里明白,高考语文的几个分数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毋庸置疑,“强‘实力'”是语文学科备考复习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通过什么途径真正实现“强‘实力’”的目标,却是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笔者认为,实力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实力的外显,离开实力而奢谈能力是不实际的。而强壮“实力”的前提应该是明确语文学科究竟需要哪些实力。根据目前我省的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和内容,至少需要强壮四大“实力”——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写作。然而,如果能够实现全面强壮这些“实力”的目标自然是最理想状态的功德圆满,而备考实践表明,试图借助复习来完成所有实力的提升也是不现实的。因而,明智而切实的策略就是有侧重地增强实力,用“实力”说话。
    根据多年的考试情况分析,笔者觉得,可以将“强‘实力’”的重点定位于识记、语言表述(简答)和“小阅读(论述类文本)”等方面。应该说,这几方面的“实力”都不是特别引人注目,甚至还有些被忽视和淡漠。尤其是识记和“小阅读”,没有多少人看重它们,因为在整份试卷中占据的分值不大,只有二十来分。而“语言表述(简答)”尽管涉及“语用”和“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三大板块,分值也约占试卷总分的三分之一。但由于分散在各个板(题)块,近乎“游兵散勇”,并不怎么显眼,况且又跟“阅读”交织在一起,彼此的分野模糊不清,“表述”自然被“阅读”遮掩,答案的正误优劣,大多从“读”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究,似乎只要读”不出偏差就行了,跟“写(表述)”关系不大。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在高考阅卷中发现,有不少阅读题失分,主要还不是“读”的问题,而是答案的“表述”存在诸多缺失。
    增强“识记”实力,不只是夯实了语文学习的基础,加固了知识积累,更重要还在于能够鼓舞“信心”。以“默写名句名篇”为例,虽然只有区区几分,却直接关乎考生的考试心态,绝对小觑不得。假如“识记”实力较强,默写填空解答顺利而踏实,考试便信心大增,自信满满,这样的心态是正常乃至超常发挥学科水平的重要前提。而增强“小阅读”的实力对高考也相当关键,尽管分值比重不大,但由于以“刚性”的选择题为主,非正即误,不可掉以轻心。可是笔者发现,在高考备考过程中,能够切实重视“小阅读”、把“小阅读”作为重点进行强化的学校和教师,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屈指可数,导致考生的“小阅读”实力疲软,明显影响了语文的整体得分。增强“小阅读”实力,需要依据目前高考的设题特点和考查难度,更新备考理念,转变复习套路,以“深度理解”为重点,即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面信息的关注进入到文本的语里信息(内在含意、思想等)的理解和分析,唯有经过这样的阅读指导和解题操练,“小阅读”的实力才能真正增强。至于“语言表述”的实力,似乎大家都不敢怠慢,但真正见成效的也不多,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增强“语言表述”实力的有效方法莫过于进行多种仿真“操练”。不但要保证足够的量,更要追求具体的质,无论是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词鉴赏、《论语》解读和批判,都要通过“操练”来增强实力。当然,“操练”之后的批改、评析、修改、重做等环节也必不可少。不但要重视“语用题”答案的修改,也要落实“阅读题”“鉴赏题”等答案的修改和重做。内在实力的增强和外显能力的提升均离不开必要而适度的“重复”。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