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教师教学机智与卓越课堂构建(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5

  2.教学机智能使教师发现“学”的困难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育活动,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到其中时,整个教学过程才是有意义的。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窘态,教师尽自己最大的可能让概念、内容等形象化,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可是学生的反应、理解显然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想目标。由于年龄、经历、知识层次等的差异,教师与学生在心理特点等方面不尽相同,机智的教师不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努力去了解体验学习学生困难的原因。范梅南在《教学机智》一书中写道,“聪明的教师不纯粹是知识意义上的聪明,更体现着充满智能的敏感性”。机智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的理解过程、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有敏锐的感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机智的教师懂得怎样把学生现有的理解联系起来,何时督促学生进行理解,何时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当教师掌握了学生的理解过程时,才能明白怎样把新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己绞尽脑汁努力去弄明白教师的意思。
  3.教学机智能关注学生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教学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性。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必须懂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自己的兴趣之所在时,他们便会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没有什么能比“兴趣”更能强烈地吸引他们了。兴趣是学习活动的最基本要求,而脱离兴趣的课堂也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和兴趣之间存在着一种本原的关系,可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深刻地体会到这层意义。缘于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在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时也必须强制进行教学,用强制产生的外力来代替学生内在认知力,这样,可能会出现学生假装对教学内容有兴趣,表现出“认真”的样子来掩盖其真实的感情,学习对他们来讲也就成为一种“没意思”的经历。
  强制造就的“专心”会稍纵即逝,兴趣引起的真正专心才会经久不衰。“兴趣是人与知识、反思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最基本方面之一。没有真正的兴趣,学校所进行的一切都会化为做作、虚无和不符合实际的危险”。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关注。作为机智的教师,就要懂得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4.教学机智使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为卓越课堂的特点之一的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以个性化的教为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师要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出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导方案和心理辅导策略,除了让孩子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的心理和心态更健康,使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能够稳步提升。
  一般的课堂,教师往往脱离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教学也与个性化背道而驰。“机智的教师能够识别孩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相反,一个没有机智的教师则看不到孩子的差异”。没有机智的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错误地以为这样的方法符合教育平等、公平和一致性原则。其实,因为学生在性格、能力和背景方面不同,公平地对待学生仍然要包括教师能够看到他们身上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如范梅南所说,“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这些孩子在哪方面与我和其他人不一样,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我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与众不同呢?”。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中才是卓越课堂个性化教学理念之所在。教学机智可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对卓越课堂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外在支持。
  总之,卓越课堂是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它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突出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在为教师未来的教学指明方向的同时,也对教师未来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学机智要求教师以更正确的方式应对课堂教学中多变的教学情境,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保障。教学机智不仅是教师高超教学技能的体现,而且也蕴涵教师的专业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机智的教师能对课堂有深层次全方位的把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确聚焦学生的学习体验,敏感发现当前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对教学机智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运用对卓越课堂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