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5
三、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设置上有所侧重。比如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放在受众对传媒信息的“传播能力”上,香港侧重于学生的“信息科技技巧”的培养上,英国则倾向于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教育。由于我国的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理念引入较晚,教育实践不多,应该根据我国特殊的媒介环境以及教育体制设置适合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系。
首先,应设置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基本知识的教育内容。这项教育内容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基础性的媒介常识以及媒介环境的产生过程。具体应该涉及到大众传播媒介的类型及特点,不同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制作流程,媒介组织的运行规律,传者的编码、制码方式,大众传播媒介收入的主要来源,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负面功能和经济功能,以及影响传播媒介和传播者把关的主要因素等等。对于这些常识性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各种不同媒介的运行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媒介的信息和媒介所营造出的“拟态环境”,了解到信息是如何生成和传播的,自己是如何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进而被大众传播媒介所同化的。
其次,应设置关于媒介行为的道德教育内容。在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中充斥着大量不健康的内容,青少年缺乏抗拒的能力,往往会受到媒介内容的负面影响,产生一些极端的行为。除此之外,由于一般受众对网络里的信息难辨真假,通常会对一些虚假的信息盲目听信,并毫不负责地将信息转发、传播,造成对他人甚至是自己的伤害。更有甚者在网络中肆意窥探他人隐私,散布谣言,恶意炒作,等等。这些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大众传媒的负面功能使然,但深究起来还是在于受众的媒介道德水平不高的结果。因此,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中,加入媒介信息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信息制作、传播和接受等过程中树立和强化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净化大众传播媒介的环境。
最后,应设置关于媒介应用能力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处理的能力、正确评估媒介信息的能力、参与大众传媒内容生产的能力、主动传播的能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参与社会管理以及维护自己权利的能力等等。教育中主要侧重帮助大学生树立大众传媒的工具意识,淡化消极的媒介应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创造性地利用媒介信息,以实现自我的价值。
四、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1.课外教育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应该不仅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下,家庭和社会没有承担起更多的对未成年人信息指导的作用,所以暂时这一切只能由学校来替代完成。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将课外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媒介意识、信息意识的重要途径,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在课外教育模式中,应该采取灵活的、富有吸引力的形式开展教育,如举办各种媒介知识的专题讲座或研讨,根据媒介热点事件来组织社团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媒介活动和媒介内容的生产制作,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起自觉的媒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应用能力和信息评估能力。
2.课内教学模式
主要是指设置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的方式,以修学分的方式来“强制”性地进行普及。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内教学中,应该以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的讲解为主,结合热点的媒介事件和媒介现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传者意图,看清媒介环境。由于媒介知识的讲解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新闻、案例,所以这种教学应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枯燥的传播理论变得生动鲜活。
课内教学模式除了靠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来进行之外,可以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结合本专业知识适当地对信息进行解读,从本专业角度分析、判断信息,这样更易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认知能力和评判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全面提升。此外,应充分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计算机应用部分,侧重对学生进行常用的Internet服务、网页基础、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技术操作的训练,帮助学生依托现有的教学体系,提升媒介产品制作能力和自我信息的传播能力,从技术上为大学生自主进行信息传播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