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国职业教育与后现代教育观(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三、后现代课程观与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到,“编写课程大纲或教学计划应该采用一种一般的、宽松的、多少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方式。随着课程或课的执行,特定性愈加明确并在合作中获得——通过教师、学生和课本的合作。这种合作性规划不仅容纳灵活性——利用意外事件,而且要求规划者以一定的深度理解自身和学科”,后现代的知识观和课程观主要体现在对不确定性和非连续性方面的强调。课程内容应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因素会引导我们去学习和探究。从现实看,我们的课程内容确定性太强,没有多少思维空间,学生似乎只需要记住确定的知识,而无需进行更多的思考。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长期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开始向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是共同构成了一种学习群体,互相影响。
  我们看到,在德国莱法州教育部门的专业规划中,每门课程的标准性文件内容很少,只是概括一个学习领域和情景,并没有太细化的内容,很多内容要求学校和教师灵活掌握。正是这样,让教师有更多的灵活度。在授课过程中,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授课,用不同的案例设计不同的学习情景,而且同一个教师教不同的班给出的学习项目也并不一样。在学习领域的设计中,课程的组织并不囿于学科界限,而是向跨学科和综合化发展,课程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不以权威的观点控制课程。
  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知识的获得与技术能力的提高不是唯一的必然的课程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要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个人转变实现教育终极目的。这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情景设计、差异性教学策略、多元化评价方案等方面得到了验证。在学习情景设计中兼顾教育性与社会性是很有必要的。在德国莱法州的斯派尔教师进修学校,Zu meiner Person女士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情景设计案例。在课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购买为“学习教父项目(Lernpaten der Bürgerstiftung Pfalz)普法尔茨学习型社区基金会”准备的学习包。学生必须学习如何订货、下单、验货等过程,在授课中学生要应对意外的困难,如送货不及时、样品与实际误差等。学生不仅在真实的学习情景设计中学到了相关专业知识,提升了社会能力,同时也因为自己帮助了弱者而深感欣慰,后者让我们看到了德国职业教育对教育终极目标的关注。

  四、德国职业教育评价方法与形成(过程)性评价

  “评价应是共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应将其作为一种反馈,作为‘做—批评—做—批评’这一循环过程的组成部分。”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转变及对过程评价的重视是新教育观的重要特征。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多大程度地充满创造地展开自主学习和工作。其二,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评量不是指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而是其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参与度。如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我们更多地跟学生描述一件美术作品的背景、画家生平,作品风格。而同样内容的课程在后现代教育观念中,教师应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发现与观察,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视觉感受,让学生在“参与—反思—批驳—分享”中完成教学任务。在德国的职业教育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似乎更轻松,讲授时间少,甚至讲课ppt也要求学生来做,学生来讲。教师只做更正与提示,再布置引导性问题留给学生思考。这种课程设计似乎教师授课时间更少,但对老师而言,实际上是要求更高了。首先,教师必须是某专业领域的专家,才有可能对学生提出有质量的引导问题,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反思性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要设计、组织、控制学生“学”的过程,这更加全面地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
  时代在进步,一味地用已有的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德国,不是学生掌握一门知识、通过一门考试就算了,而是掌握实际的工作能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有方法、有判断地工作。在项目教学评价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给每个项目打分,学生的成绩也由其所在小组共同商议得出,考核是一个探讨、学习、权衡的过程。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及课程改革的诸多方面中我们看到了后现代教育观念目的论与课程观的影响。在对比了后现代教育观和德国职业教育后,不难看出两者的切合点,更应看到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差距并非仅来自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还有教学观念上的差距。教育观念的变化必将对教育行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这种自上而下的观念的改变需要长时间的求索。德国职业教育观念为我们拓宽了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的思路,引导我们站在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教育社会学角度上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