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推广普通话和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方言这一背景之下,本文从幼儿语言态度的角度,通过重庆市4岁幼儿对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态度调查,考察了已有研究方法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对不同语言种类的语言态度测量中的普遍适用性。研究发现,由于幼儿处于各种能力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在对幼儿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时,同一研究方法也应根据幼儿的地域、年龄等特性进行微调,以保证测验调查的准确性。
论文关键词 :幼儿 语言态度 研究述评
1 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同区域甚至国际间的交流都日益频繁,只懂得方言和一国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间、国家间的交流,因此,掌握普通话和英语是对当代人语言能力的最低要求。推广普通话是从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开始的,到1982年国家又第一次把推广普通话的任务用国家根本大法来规约:新《宪法》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直接影响文化的传播,文化反过来也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产生支撑和制约的作用。对文化的态度直接反映了对语言的态度。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使用,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方言受到了影响。已有个案研究发现,使用“地方普通话”的“非方言族”在语言状态、语言态度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已经表现出了倾向性的认同和选择,对当地文化的关注度普遍降低现象呈上升趋势。这种发趋势必然对当地方言的使用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就提醒我们,在推广普通话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度,在方言地区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为了消灭方言,而是便于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以利不同地区的交流沟通,促进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共同繁荣。
2 幼儿语言态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化的多元一体的统一国家,在语言和文化上实行多元政策。因为方言不但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保留地域特色,而且可以帮助人们产生地方认同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前司长杨光先生在2004年国际世界语大会讲话中就指出了主张语言文化的单一化和片面强调的不切实际和有害性,提出“多语言才能多视角,多文化才能多色彩,多包容才能多理解。”为了使普通话和方言功能互补、和谐共处,相关部门所作出的努力体现在制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当中,并且在幼儿教育阶段就有所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明确规定“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因此,从幼儿阶段开始,就应培养其对方言和普通话正确的语言态度。
近年来,语言态度研究受到了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研究的普遍重视。态度是个体的一种内在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成分构成。语言态度是“在双语和多语(包括双方言和多方言)社会中,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行为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或多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作出一定的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通常称为语言态度”。它主要包括人们对语言的价值评价(地位、功能及发展前途)和语言的行为倾向,从另一角度又可区分为情感和理智两方面。幼儿的语言态度情感化程度较深,因为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对语言没有明显的社会价值的判断,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幼儿对某一语言的态度更多地取决于他们对该语言的情感深度”。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语言态度将接影响其语言使用的积极性,进而在其语言能力上反映出来。因此,幼儿语言教育应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高峰期和关键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态度,提前培养其对未来语言学习的情感和语言社会价值观,进而激发不同地区幼儿对本地或本民族语言的学习兴趣。
3 幼儿语言态度研究方法
态度是人们对待社会事务的内在心理活动,不能直接测量,需要根据人们的言语、行为活动或其他方面的表现来进行推断。语言态度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外学者为了诱导出人们最真实、最自然的语言态度,设计了许多研究方法,有直接方法也有间接方法。直接方法包括问卷或访谈法来调查人们的语言态度;针对幼儿这一特殊群体的阶段性特点,目前在幼儿语言态度研究领域使用最多的方法是间接方法,即由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兰伯特(Wallace E.Lambert)在“匹配伪装实验”中首创的配对变语法(matched guise technique),又称“改变装束测试法”。实验研究以法语一英语双语者录制好的标准的法语、英语阅读材料为研究工具,以单讲法语或英语的单语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把阅读的录音放给单语人并让其对阅读者人格特征的评价,进而分析法语或英语者对这两种语言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