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高校人格教育是培养具备健全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必经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成分。文章通过社会调查,发现高校在人格教育的地位、目标、内容及方式上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建议应完善高校人格教育系统,提升人格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真正成才。
[论文关键词]高校 人格 人格教育
随着大学生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关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能力而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算不上真正的人才。作为为整个社会培养高端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寻求变革之路,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才有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末期,虽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长期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中,抑制了其心理成熟。大学生人格正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不稳定走向稳定,是自我同一性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人格特质将会影响其终生,同时也是容易形成各种心理不适,产生心理困惑和人格障碍的高危期。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信息繁杂、价值多元的社会,极易迷失自我,形成不健康的人格。高校人格教育就是通过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精华内化于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长为有责任感和社会良知,人格完善的高级人才的过程。基于此,应正确看待高校恶性事故的警示意义,检视目前学校人格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何谓人格和人格教育
1.关于人格和健康人格。“人格”既是一个在生活中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又是一个在多学科领域中会被涉及的一个词汇,如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对“人格”都有不同的界定。本文仅探讨其心理学范畴之含义。在心理学范畴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个人格定义是珀文提出的,他认为“人格是为个人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健康人格则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通常认为健全人格有七个特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有效运用智慧与能力、个体心理和谐发展。
2.关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技能和智力形成,而且是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部分,人格教育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帮助学生发展潜能、探索自我和环境,以创造人生的意义。
二、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两所本科院校433名大学生及对部分辅导员、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我们总结出高校人格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人格教育的地位弱化。在回答“您是否听说过人格教育”的问题时,有42.9%的人选择“是”,37.1%的人选择“否”,20%的人选择“说不清”,后两项合计57.1%,也就是说有超过半数的在校师生不了解什么是人格教育。此调查数据说明,高校忽视人格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身上所暴露出来的人格问题仍未引起学校及教师的足够重视,人格教育并未被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上来。
2.人格教育的目标模糊。在 “你认为人格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有24.7%的人选择“培养健康人格特征”,有39.6%的人选择“预防消极人格特征形成”,有35.7%的人选择“说不清”,后两项合计75.3%。从以上的调查中可以看到,真正明白人格教育的含义,说清人格教育目标的人并不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人格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或简单地认为人格教育就是帮助那些心理有问题的人。
3.人格教育的内容贫乏。在被问及“当前学校在人格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时,有33.5%的人选择“教你遵纪”,25.2%的人选择了“教你做人”,21.5%的人选择“教你爱学习”,选“教人美德”的只占15.6%,还有4.2%的被访问者认为学校和老师“没有实施”人格教育。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实施的人格教育的内容比较贫乏,偏重于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而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潜能的发展不够重视。
4.人格教育的形式单一。在“当前学校进行人格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一题目中,有39.3%的人选择“理论教育”,40.2%的人选择“口头教育”,而选择“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分别占7.4%和8.8%,另外还有4.3%的人认为学校没有开展人格教育。从上面的调查数据中我们看到高校人格教育的形式主要以理论灌输和口头说教为主,通过实践活动开展人格教育的比例很少,通过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形式也不常见。
5.人格教育的力度不足。由于大多数高校并未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教育体系,因而缺乏专职的人格教育教师,人格教育的职责主要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心理课教师兼职承担,使得人格教育的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在被问及“学校、老师是否对您有过人格养成方面的引导与帮助”时,有23.3%的学生选择了“很多”,有44.8%的学生选择了“有,但很少”,而认为“几乎没有”的占到了26.1%,有5.5%的人选择了“没感觉”,后三项合计为76.4%。此统计数据表明,即使高校和教师参与了对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引导,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的帮助和引导上没有作为或作为不大。兼职人格教育的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心理、人格教育课程的训练,加之日常管理、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最终只是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