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高校学生思政教师肩负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是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管理、投资等诸多领域,并发挥着积极作用。文章借鉴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此视角来分析高校学生思政教师工作中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并制定出激励高校学生思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策略。
[论文关键词]双因素理论 思政教师 激励策略
坚定的政治立场是我们实践活动的坚强后盾,全面的思想素质是我们从事本职工作的有力保障。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高等院校在校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于他们在校期间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综合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高校学生思政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莘莘学子的价值判断和自身收获,而且还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的成败。由此可见,高校应着力提升学生思政教师思想素质,深入挖掘业务水平,采取多种方式激励思政教师工作积极性,以此来开创学生与教师良性互动,学校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多赢局面。
一、双因素理论概述
(一)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最早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的动机主要有两个,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且在二者之中,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带给人们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却不会带来满意感。保健因素对个体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所起的作用。激励因素是能够满足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因素,包括个体取得成就、受到赏识、从事挑战性的工作、增加工作责任以及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
(二)双因素理论的独创性
按照传统观点看,个体对事物的态度无外乎“满意”与“不满意”两种,除此之外再难找出第三种态度。而赫茨伯格双提出的因素理论却颠覆了人们认识事物时“非黑即白”的二元观点。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激励管理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产生了重大影响。双因素理论是针对个体满足的不同目标而言的,保健因素满足的是个体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满足的是个体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赫兹伯格认为有了激励因素,就会产生满意感,而没有激励因素,则没有满意感,也没有不满意感。有了保健因素,不会产生不满意感,但没有满意感,而没有保健因素,则会产生不满意感。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对于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都是很重要的,为了保持教师原有的积极性,就应该注意保持或完善“保健因素”,而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则应当在“激励因素”方面多下功夫。
二、双因素理论在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高校学生思政教师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出能够激励提高工作教师积极性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各高校在政策制定和具体实施中,要因地制宜地维持必要的保健因素并相应提高刺激因素的比重,使教师的满意感得到持续提升,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老师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更加合理、高效地开展工作,促进高等院校在校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双因素理论有其自身合理的一面,但我们不应忽视的一点是,这一因素理论毕竟属于“舶来品”,且最早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实践而提出的,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用这一理论时要结合自身实际,不应盲目从众。因此,在使用双因素理论时,各单位应注意以下几个相关问题:
首先,双因素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国,我们在运用此理论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在横向上考虑中美双方在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存在的根本性差异,还要在纵向上兼顾到当代中国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区别,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综合考虑。其次,赫茨伯格在针对200余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样本调查后进行研究,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在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取样的范围极为片面,仅仅针对了工程师和会计师这两个工种,而且调查数量只区区200人,样本数量稍显不足,我们不难推断,这一理论的推出会带有相当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因此,在采用双因素理论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高校思政教师这一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举措。最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中,物质刺激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刺激因素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发挥创造性等方面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主义的高校中,我们不应把调动思想政治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希望仅仅寄托于物质激励因素,而更应该充分重视精神激励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处理好物质刺激因素与精神刺激因素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来激励教师。
三、基于双因素理论而设定的激励策略
在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师激励机制中,过分注重了精神刺激而忽视了物质刺激。诚然,精神刺激在一定的条件下确实能起到物质刺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但有一点我们不应忽视,就是我们的高校教师在待遇方面与其他行业还有一定差距,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刺激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自身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的提升。因此,高校在制定刺激政策时,要在原有的精神刺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推出一些物质性刺激,使二者充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刺激因素的作用。具体来讲,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多措并举,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政教师激励政策。传统意义上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因为它们的作用只是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所以即使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达到最佳,也不会产生激励作用。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基于双因素理论来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