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积极为就业做好准备。不少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往往是消极等待,怨天尤人,这种心理是不能促进就业的。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身体储备早准备、早动手、少等待、少依赖,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出击。应该说目前的金融危机给毕业生就业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但国家不断出台各种大力拉动内需的政策,也为大学毕业生带来许多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与此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的缺口。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就能为自己的就业开辟新的途径,找到一个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3.增强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扎实的知识基础,过硬的素质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始终是自身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从目前各个企业、单位制定招聘条件的变化趋势来看,我国已逐渐从学历型社会向能力型社会演变,而且这一过程将是不可逆的。以前那种在大学中混文凭,毕业后凭一纸文凭就可以找到好工作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二)高校完善就业指导体制,加强就业指导
1.完善就业指导体制建设。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亟待完善和提高。以前毕业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传统而低效,信息通道较窄,签约的成功率偏低,通常只能通过学校、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等形式。为此,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可以采用更科学的“全程式”就业指导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即从大学生新生入学开始就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就业理念,让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政策和训练求职技巧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目标,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逐步养成求职择业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2.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引导。现在不少大学生缺乏实事求是、积极主动的精神,对现实社会就业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业观念停滞不前,造成自身定位过高、被动就业、静态就业等情况频频出现。只有留在大城市、好单位才能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传统观念对不少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导致他们一味地追求轻贡献重回报。我们高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地想办法、出措施,从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入手,积极地引导大学生以踏实低调、实干肯干的姿态融入社会,尽早丢弃所谓“社会精英”的漂亮外衣。同时,加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现代就业观念。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与用人单位间的良好沟通渠道。利用学校和企业之间日趋紧密的合作关系,与用人单位间建立起良好沟通渠道,加强用人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反馈。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长期的产教分离使得高校与用人单位往往存在着隔阂,双方的供需交流和了解都受到诸多因素阻碍,导致毕业生不能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用人单位无法引进足够、适用的人才。在国家不断鼓励加强校企合作的今天,学校的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作为校企双方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应该结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和岗位需求,对学生的就业工作有针对性地展开细致计划和周密安排,与学校的教学部门一起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开展交流活动。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环节,让老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积极地运用各种有效、开放的手段,让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有着更为清楚的了解和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1.保证经济高速稳定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增长是密不可分的,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以社会经济稳定而快速增长为基础的。因此,政府要运用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如加大公共工程建设和直接购买的支出,刺激相关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就业的增长。同时,要实施更为积极的产业政策,大力扶持主导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转变,进而增加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失业率。只有保证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
2.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渠道。如让大型企业多招大学生,特别是那些企业重心在于创新的企业;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从事一线工作,学校重大科技专门项目和科研院所以多种方式吸收大学生,组织大学生接受技能培训和继续深造,搞好人才市场和招聘工作,各类企业要想方设法稳定在岗大学生的工作等。另外,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提供相关平台鼓励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
3.加大教育投入。由于我国的教育进程发展较快,每年的在校生人数都在急剧增加,因此有限的教育资源就更加紧张,教育质量必然有所下降,这不仅仅指高校,高中、初中和小学同样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