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与理工科类课题相比,社科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实践性和技术性方面都存在差距,因此指导教师的定位就格外重要。只有做好这一定位,才能真正做好项目的实施,才能真正实现教师水平与学生技能提高的双赢结果。在项目的申报阶段,指导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要密切结合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设计选题,并引导学生填报实践性突出的申报书。在项目的实施阶段,指导教师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要亲自带领学生开展文献资料查阅整理和实践调研工作。在项目取得成果阶段,指导教师则起协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悉心修改论文和研究报告,最终以优秀的质量完成课题。
[论文关键词]指导教师;角色;实践
一、指导教师在申报社科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的引导者定位
(一)选题要密切结合地域特色
选题的质量是决定申报能否成功的第一步。与理工科类课题相比,社科类课题在实践性和技术性方面都存在差距,但如果指导教师能指导学生在申报时找准优势,突出特色,就能在评审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委的青睐和肯定。笔者在指导学生选题时,首先充分考虑学生的籍贯和民族成份优势,从而设计出密切结合地方特色和学生自身特点的选题。在2008年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桂电)首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课题的评审中,笔者指导的课题《亚热带石灰岩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习惯法调查与研究》是唯一当选的2项社科类课题之一。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笔者发现课题组4名法学专业学生全部来自广西,而当时桂电法学院正在全力以赴申报“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硕士点。鉴于此,笔者立足于广西特殊的石灰岩地貌地形,再结合他们所学习的法律专业和学科定位,设计了这一选题。该选题既符合学生的专业方向,又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还包涵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因此一举申报成功。2010年度申报时,正值广西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开始起步和确立,再加之笔者当时正专注于民间互助习惯的研究,本着高校服务地方的精神,笔者设计了《少数民族互助习惯法在广西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中的建构》这一选题,再次以显著的地方特色和实践性申报成功。
(二)申报书要突出实践性
社科类研究往往给人以抽象、模糊、难以操作的感觉,这种“虚”的印象会极大地影响社科类课题的命中率。为此,笔者在指导学生填报申报书时,要努力突出实践性,对于意义、理论基础、价值等内容尽量言简意赅,而对与实施方案、技术路线、调研地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内容,则尽可能详细地阐明,并辅之以具体的图表、数据等,增强了申报书的可操作性和真实度。例如关于文献调查法的叙述,就列明将前往查阅的地点及书名,表明课题组成员已有明确的目标和范围,甚至已着手开始实施了。在调研地点的填报上,不仅写明县名,还写明乡镇甚至村名,表明课题组成员已胸有成竹,对前往实践调研的地点了如指掌。在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上,则对课题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系统阐述,给人以落到实处的感觉,从而避免了社科类项目普遍易犯的科学性、实践性不足的毛病,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申报的可信度。
二、指导教师在实施社科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的领导者定位
(一)在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方面的领导
社科类项目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支撑和铺垫。一般来说,课题项目刚刚获得资助后,学生大多还在学期中间,这一阶段要做好两件事:首先,制定详尽可行的目标、实施方案和计划,确定成员分工;其次,在学习期间,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历史文献,掌握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为此,指导教师应当开列出一份书单,引领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初入门的学生,往往连基本的文献查阅和检索方法都不了解,笔者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使用脚注和注释标明文献资料的出处,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功能查阅期刊文献。经过三、五次的训练,学生已逐步掌握要领,此后自己会依此类推主动去寻找相关的资料。要注意的是,一个课题要涉及的文献资料可能很多,要在课题组成员内部做好分工,每个人负责收集不同子课题的资料。如在《亚热带石灰岩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习惯法调查与研究》课题的实施中,笔者就依次按照总论、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将任务在4名成员中进行分配,分头去查找资料,最后由负责人统一汇总协调。《少数民族互助习惯法在广西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中的建构》课题实施时,3个成员分别负责生产生活互助习惯法、养老互助习惯法和救灾互助习惯法的资料收集,然后把大家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系统的报告。
(二)在实践调研方面的领导
实践调研是社科类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核心环节,只有这一环节实施得充分饱满,项目才能获得真正的实践价值和意义,也具有了与理工科技术类课题进行媲美的资本。因此,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带领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深入到基层和田野,手把手地引导他们进行实践调研。指导教师在实践调研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精心筹划,否则可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调研结果却差强人意。在出发前,笔者与学生充分协商,就调研主题、调研内容与范围、调研对象、调研分工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布置。在调研中,笔者和学生一起吃苦耐劳,勤俭节约,长途跋涉,克服酷暑、暴雨、道路
滑坡等危险,采用徒步等多种方式走村串寨,并在调研方法、调研途径等方面给予学生认真地指导和锻炼,最终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圆满完成了实践调研任务。在调研结束后,又悉心指导学生整理图片、数据和资料,撰写实践报告。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笔者以身作则,不畏劳苦,与学生同吃同住,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如何说服群众做调查问卷,如何从党政机关手中获取资料。在实践中,笔者时时注意引导学生将法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在少数民族习惯法方面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认识水平。实践调研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指导教师在社科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取得成果阶段的协助者定位
教师在领导学生完成文献收集和实践调研之后,就开始引导学生完成课题成果。在这一阶段,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协助者的角色。一般来说,课题成果主要有两类:一是阶段性论文,二是最终的研究报告。阶段性论文主要按照课题立项之初的分工来撰写,由学生将自己负责的子课题,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和实践调查材料进行书写,然后交由教师批阅修改。学生初次撰写论文,笔法难免稚嫩,格式也不规范,教师要不厌其烦的逐字、逐句、逐段地给予指导,直到最终形成一篇规范的、有理论深度有实践支撑的合格论文。在各个成员的分阶段、分课题的论文都撰写完毕后,指导教师则要引导课题负责人将分散的材料整合成研究报告。此时,研究报告的格式、内容的编排、章节的分配、参考文献的标注等,都成为指导的要点。本科学生驾驭长篇报告和文字的能力是相对有限的,指导老师必须在这一阶段给予指导,要像对待自己的课题报告那样协助学生完成。只有这样,以优秀的成绩结题才有保障。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掌握了论文和报告书写的基本规范,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虽然论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但在此之前我根本不懂怎么写论文,现在我学会怎么写论文了。”这不仅为他们以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奠定了极好的基础,也对他们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尽快适应环境增添了一份能力。
在完成成果后,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指导教师还要协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竞赛和奖项申报。此时,指导教师更象是一个幕后的指挥和助理,鼓励学生参赛,帮助学生完成参赛的各种文件、表格。最后,课题的研究报告如果能由相关部门采纳或做为决策的依据,则是课题价值的最高反映。此时,指导教师应当起一个沟通桥梁的作用,引导学生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使课题的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