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在当代中国,重新审视关于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观点和思想,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制观加以联系和对比,对于我们今天法制观的重塑,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摒弃错误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并就法律素质的提升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法律意识;法制观念

  实践证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而且其形成离不开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的影响,离不开法律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校教育、通过社会舆论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家庭影响向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传授大量的法律知识,加强法律文化传统的熏陶,着力培育他们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塑造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法制价值观。总之,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但是,只要我们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就能为社会输送具有现代法制观念的新型人才,这也是我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当今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提升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高校大学生培养目标定位

  普通高校指二类本科学校。教育部对该类学校的发展定位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即立足于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培养适应性较强的、高层次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分析河北、四川、天津、山东、河南、江苏等二十余所普通高校的《高校本科生培养方案》,发现每个高校的培养方案均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和各自的特点,但是其核心内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其中大多数院校的培养方案一般包括总体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两个方面。
  总体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经济管理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管理、咨询以及教学、科研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

  二、大学生实现培养目标定位及法律素质要求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
  法律素质是指法律人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认知法律、运用法律、遵守法律、信仰法律等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机制。它实际上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其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法律思维能力包括: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法律推理的能力;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等。
  (二)高层次管理人才所需的法律素质
  由于高校大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所以应当具备与培养目标相关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高校大学生在校阶段应该学会知法、守法、用法,并且应当具备初步的法律思维能力。为此,应该围绕高级管理人才这个培养目标,首先应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相关的法律知识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商法》、《劳动和社会保险法》等等。
  高校大学生应具备法律知识和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具备法律知识并不代表就具有法律素质,但是具备法律知识是守法、用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只有通过学习上述法律知识并将其内化与融合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如将《公司法》中的法人治理相关规定运用到公司治理中、将《合同法》中所体现的诚信原则、契约精神运用到与供应商和顾客签订合同中、将《劳动合同法》中的保护员工利益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和处理劳动关系中等,真正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并对自身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处事原则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到法律素质层次。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