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中国的高职教育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式。它与区域经济相互依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理清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找准教育定位,针对迅速提升教学质量,使其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依存共生关系

  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个热点话题。现今的世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正逐渐明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也越发的显著,已达到之前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程度。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我们传统上认为的土地、资源、资金等,而更多地依靠人才资源,依靠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依靠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中国的高职教育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式。它与区域经济相互依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理清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找准教育定位,针对迅速提升教学质量,使其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是依存共生的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产生高职教育的直接原因
  经济是社会存在及发展的基础,经济对整个社会系统各要素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下是学术化的,因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劳动生产技能只能通过师徒传授或家族祖传的方式传承。随着社会化大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对大量工业劳动力的需求,逐渐产生了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分工,随后又有了工程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分工,于是社会便形成了管理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结构。显然,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教育配套,社会便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专门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便应运而生。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高职教育的作用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发展状况取决于区域经济为其提供多少社会剩余产品,提供多少受教育的对象和提供多少时间用于智力活动。
  其次,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要,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不仅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构成状况,也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供给结构状况。
  再次,区域技术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技术结构是指劳动生产中自动化的程度。区域技术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直接影响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我国各地、各产业间技术构成水平发展尚不平衡,既有接近甚至赶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和企业,也有技术水平十分落后的地区、产业和企业,因而高职教育必然是多层次的。
  总而言之,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

  二、从内在本质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

  现代经济社会对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就要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在此基础上创造一定的外部和内部条件。
  (一)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技术型人才
  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从本质上说,是由不同的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在科学原理(即客观规律)成为社会直接利益的过程中需要两大类人才: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人才,后者称技术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极其重要。技术型人才有如下特征:第一,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即能够直接出成果,包括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第二,具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相当的智力含量,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区别于技能型人才)。
  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培养的人才的差异性是高教形式最本质的特征。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高职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其培养目标是技术型人才;其他的特性都是围绕着这个特性而产生的,并为这个特性所制约。所以,高职教育要在为社会培养适应竞争要求的人才方面有所作为,要具有竞争力。
  (二)高职教育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1.理论基础
  高职教育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运用各种方法对教育的经济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迄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教育对于中长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等人提出的“新增长理论”将知识和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特殊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可以使自身获得收益,而且能够促进其他要素收益的增长,从而保证了长期的经济增长。罗默的经济增长模型说明,拥有大量人力资本的区域会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力资本水平低下是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
  2.现实依据
  教育在国家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出现的美国赶超英国、日本直逼美国及亚洲四小龙追赶西欧国家的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都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从而产生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我国的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拿“长三角”经济区域为例,2001年科技进步对江苏工业、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1%和52.6%,其中有7%左右来自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的贡献。当然,从国际比较分析来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外延式到内涵式的转变,高职教育必将对经济的增长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
  3.主要表现
  高职教育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第二,为继续教育提供培训场所。随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和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许多只有中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人被迫下岗,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而高新技术工种岗位又大量缺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通过职业培训来实现;同时,企业内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岗人员的素质,让他们接受继续教育,进行岗位培训、知识更新、介绍国内外本行业的最新成果、预测发展趋势、适应转产咨询等。以上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提供培训场所。
  第三,为技术革命提供创造基地。高职院校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依存共生的关系表明:高职教育受教育与经济两大规律制约,必须协调好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找到适合教育规律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平台,既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充分发展自身。因此,高职教育要从市场经济需求出发,做到学校教育结构与国家及区域经济结构相统一,要体现出四个特点:其一是区域性。高职院校要依据自己所在地的特点进行运转,办出特色。其二是产业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教育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来管理教育,使教育具有产业性。其三是多样性。市场经济是多方面的,适应它的需要的高职教育也不应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层次的。其四是灵活性。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数量、规格上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随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才能真正共生共荣。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