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民族博物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民族博物馆是传播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历史、体现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机构。本文拟针对贵州几所民族博物馆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适合民族地区博物馆发展的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社区融合,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论文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内容设计;形式设计
  
  一、贵州各民族博物馆的现状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贵州目前拥有三所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分别是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该馆已获批准即将挂牌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博物馆以及黔南州博物馆。同时在各地州县有不同类型的专门性博物馆,如雷山西江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等。在我国,目前只有隶属文化系统及宣传系统的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补贴。除了黔东南州博物馆于2008年划入文化局管理,从2010年开始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而外,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隶属民委系统,每年正常拨付的经费十分有限。以黔东南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08年的接待人数达3万人次,而门票收入仅有6万余元,大量的参观人数属于免费接待性质。而黔南州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开馆伊始就执行免票制度,没有门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馆每年正常的维护经费是25万,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每年仅电费一项支出就超过十万元,但却没有固定的运行费用,所有经费都是实报实销。由于没有日常运营的专项经费,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额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公众的参与意识固然与国民整体素质相关,但缺乏有目的的宣传方式却是民族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主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民族博物馆在新时期应当建立的生存理念。很多民族博物馆出现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的现象,其原因不仅在于经费短缺、展示手法陈旧,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更在于没有“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意识。一般民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造势,但是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馆虽然开通了网页,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缓慢,对于观众的留言建议也无法及时反馈处理,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的民族博物馆只在有团队参观时才开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门外。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