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动导向理论坚持能力本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人为本。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实一体、知行合一,以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行动导向;高职课堂;教学情境;建构
一、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概述
源于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策略。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与劳动组织近似的学习小组,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以学生活动和培养关键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行动导向教学,合理构建高职课堂教学情境,充分体现了高职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评价体系的开放性。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在教学中师生良性互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职业技能,有助于学生在获取信息、技能、价值、思维方式时学会如何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控学习过程与方法,提高其有效学习能力。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目标。
二、行动导向理论下的高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本位
传统教育观念注重接受学习方式,强调教师本位,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行动导向理论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主动的自觉学习,有序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师要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专业知识技能形成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其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要改变原来以学科划分教学体系,按照职业工作过程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体系,将知识技能按活动领域先后顺序进行重组,组建学习领域。围绕工种岗位需求设计项目任务、构建教学情境、编写校本教材,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3.形成和丰富开放的动态考评体系
职业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在改进传统考核方法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能力本位,把过程管理、任务管理、工作现场管理等理念融入课堂教学,逐步形成和完善开放、灵活的多元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在特定的课堂情境教学中,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引导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专)业资格证书为重要内容,注重学生过程考核、综合素养提升,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为一体,并将评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激发高职学生的潜能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科学建构高职课堂教学情境,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1.创设职场工作情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积极推动产教结合,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教学场景,把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融合;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实行“定岗培训”,突出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让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真实的职场学习情境中,将技能实训紧贴企业生产实际,使工作领域和学习领域达到有机统一,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2.设计问题学习情境,以课程为载体,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
行动导向教学要求课程开始与开发根据职业典型工作过程和任务来组织,并整合为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合理设计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实行课程体系项目化。根据课程目标创设源于工作流程的具体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情境,培养真正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根据职业需要和岗位需求,推行工学交替,丰富课堂教学;设立问题学习情境,开展合作学习;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高职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
3.营造全员育人情境,以能力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以结果论成败。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一锤定音式”的评价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建立多元的、开放的动态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围绕“实用型、技能型”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建立完善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做到全面参与、全面控制、全程管理,使全院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教务处、教学督导组、各系部和教师个人的事情,更应该是全体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学校要积极营造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和人才成长环境,重视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在职业教育中有效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方式。教育者必须遵循高职生的认知心理规律,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策略,科学建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整合与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以提高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