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多元交叉,寻求当代语境下的数码语言。当代社会最显著的技术特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对于设计师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辅助工具的范围,成为一种以新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形态。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新型数码语言,改变了我们的心理认知习惯和行为模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艺术设计的思维方法。数码语言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选择的方向,如美国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的有机建筑形式,其复杂多变的形态正是依靠计算机软件的参数化生成方式,将天才般的思维想象转化成现实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建造步骤;当代的图形设计师利用数码软件的功能模块,可以轻松地对图形图像置换、剪切、合并、叠加、变形,对色彩、肌理、光影等元素进行多种处理。在艺术设计基础课造型实训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依靠计算机,使用数码语言进行设计造型课程的自由创作练习,充分体验虚拟艺术、数字化的挪用拼贴等多种形式,通过从纸上创作这种单一的媒介表现走向多元交叉的综合体,增加培养创新思维的可能性。
5.学贯东西,在博古通今中寻求创新思维。熟悉艺术设计史的人都知道西方近现代艺术设计史历经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波普艺术等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鲜明的历史特点。其中,后现代主义尤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异质共生、多元混杂的形式手法和表现样式突出了后现代主义前所未有的形式景观,既可以是古典主义风格与现代主义风格的嫁接与折中,在符号般的具象、抽象和拟像之间游移;也可以从其他学科领域借取形式发生的路径与动力,在融汇与转换中开拓新的形式资源。因而,在当代很多优秀的产品设计中,灵感都源自于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艺术设计史的课程资源最为丰富,其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理论内容较多,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大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必要的旁征博引外,还需要具备大量高质量的图片配合较为前沿的设计案例作为比对以供学生充分理解,消化吸收,在过往高质量的设计产品参照中,结合同时期进行的设计造型课程作业,不断超越,自我更新,探寻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路径。
三、创新思维培养对教学环境的新要求
1.基础课教师思维的转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专任教师由于历史原因通常拥有的是非设计类专业的教育背景,因而对于后续的专业课程培养衔接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这就对非设计类专业背景的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教学思维要敢于不断自我否定,尽可能吸收先进的意识思维,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始终共同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教师必须具备敢于挑战传统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勇气和热情;另一方面要勤于与各设计专业课程教师沟通,必要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亲身走进各个设计专业课程的课堂进行教学体验,加强学习使用最新科技手法和信息手段,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在互动教学关系上,多鼓励学生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打破原有形式模式,发明创造出更好、更新颖的艺术和设计表达方式,勇于在设计表达手段上多尝试、多创新。基础课教师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更高效地在创新思维培养上引导学生走向创作的轨道。
2.适时转换教学情境。临摹自然形态不仅是基础课程绘画造型的主要内容,在设计造型中也可以进行尝试。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基础课专任教师储婷老师通过积极实践,顺利而出色地完成了从绘画造型到设计造型,再到设计理念的过渡:在课程中,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寻类似于植物、昆虫等自然形态,历经写生、结构解析、单元提炼、分割形态等方法,研究内部结构与形态的丰富性,并且使学生获得形态分析的方法和经验,最后落实到对于存粹形态语言的主动创作表现。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既让课堂教学生动丰富,又让学生在轻松体验中进行学习。事实上,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当下有很多国际上卓越的仿生形态创新设计案例:小到我们身边的生活物品,大到交通工具、建筑、飞行器,无一例外都是师法自然的,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来讲非常值得推广。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创新思维培养关系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多元的,在基础课程的培养过程中,教学思维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同时保持不断更新,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在实训中引导学生发散性创造思维的形成,在设计实践中完成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夯实后续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基础,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拥有原创水准的优秀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