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建构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构建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系统对于完善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构建有着积极意义。学分银行制是建构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系统的桥梁,是优化中高职衔接效能的工具性制度创新。文章阐述了学分银行制与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的内涵和意义;从建构学分银行制的体制性问题、制度性问题、操作性问题及课程建设问题等层面揭示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的建构问题;给出树立中高职终身学习理念,变革中高职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健全中高职学分互认与转移机制,完善中高职模块化课程架构设计等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建构策略。

  [论文关键词]学分银行 职业教育 中高职教育衔接

  在以中高职院校为骨干力量的职业教育领域建构终身教育体系,是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事业稳健发展,满足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社会个体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由路径。当前,学分银行制度在我国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成为热点话题。为在包括中高职院校在内的不同教育体系之间建立起相互衔接,有必要建立以学分银行制为核心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以确保社会个体能够在不同教育体系内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以适应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终身化学习模式的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纲要》要求中高职院校应当树立终身学习型职业教育新理念,深入探析中高职教育的共性与个性,有效打破中高职教育内部和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障碍,大力促使中高职有限教育资源的深入整合和综合利用;但同时《纲要》并未细究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学分银行制是以获取学分为起点,以储存学分为内容,以学分的认定为保障,以学分的互认和学分的兑换为手段来展开其具体运作的模式。在学分银行制的运作模式展开路径中,存在诸如非标课程学分的认定问题、差异化教学内容的专业课程之间的学分转化问题、学分互换的课程范围与互换标准的确定问题等,有待深入探究。

  一、基于学分银行建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的问题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中建构学分银行制的体制性问题
  其一,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体系存在教育体制层面的结构性割裂问题。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中高职教育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学生通过全国或区域统一考试入学后即经由教育主管部门确认其学籍身份,并将其学籍身份与其所在学校毕业证书的获取相挂钩,由此形成以学校为单位的封闭式学籍管理体制。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无权擅自变更其学籍信息,亦难以对其所获取的跨校学习成果进行确认,更难以用其学分累积值跨校兑换毕业证书。其二,我国在同类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之间缺乏专业一体化规划和课程统一化设计,这使得中高职教育缺乏衔接的课程基础。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的课程与配套教材设计相对独立,专业课程所对应的教学过程缺乏衔接性。这是由于同类同层次中高职院校之间存在人为划分的等级差异,中高职院校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可分为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市属院校及民办院校;依据学校办学质量则被划分为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及普通职业院校。虽然当前我国同类同层次中高职院校之间已启动学分交流计划的尝试,但在我国职业教育宏观视野审视下,在中高职教育中广泛普及学分银行制尚存诸多障碍。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中建构学分银行制的制度性问题
  其一,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大学通行的教学制度,这使得学分教学制度的优势被打折扣。班级授课制要求教学部门以班级为单位来制定统一授课时间和授课内容,学生缺乏完全自主的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程权。班级授课制下的课程选修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占总课程比重较低;二是教务部门对学生所选课程的最终开课条件要求较高,使得多数学生为确保其所选课程能正常开课而不至于影响其拿到顺利毕业所需学分,而采取全班集体选定课程的策略。这背离了学分制下以学生为主体来设置选修课程的初衷,使得学分制的实施效能被弱化。其二,中高职院校的现行教学制度设计与学分银行制相冲突。学分制要求职业院校应当以学分为核心来对学生的学籍及学习时长进行管理,其学生毕业年限是以学分修满为标准。但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实施的学分制并不具有标准型学分制应有内涵。就读于普通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入学时间和毕业时间受限制,学生修满学分所需时间亦多受限,鲜有能够通过修满学分以获取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的权利。部分职业院校虽然制定了适度延长毕业时间的相关学籍管理制度,但仍然不能有效满足终身学习制所需的学分积累要求。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中建构学分银行制的操作性问题
  其一,学分银行制度要求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绩效做公平性认证。但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当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高教学质量的职业院校缺乏接受低教学质量的职业院校的学分认证意愿。为克服学分银行制下不同教学质量水平院校间的学分认证障碍,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在实施面向学生的个人学分认证的同时,对实施学分银行制的职业院校实施集体认证。但由于职业院校对自主办学权的封闭意识较强,传统教学管理思维惯性大,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学分银行制时面临工作量大,学分制度实施环境差异高等障碍。其二,职业院校在实施学分银行制时缺乏公认的学分互认准则。学分银行制度要求职业院校在学生修习完相关课程后,应当给其出具可以被其他职业院校认可的学分凭证,以有效确保该学分可被该生学分转入院校所接纳。在我国现行职业教育管理框架下,无法律依据规定学分银行享有学分认证权,这使得基于学分银行平台的学分兑换机制的有效运行需依托对口管理部门或具体中高职院校来展开。由于中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存在差异,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都有显著区别,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兑换规则如何确认成为学分银行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其三,中高职院校缺乏立即实施学分银行制所需的课程评估专家队伍和必要的学分数据共享机制建设能力。学分银行的有效实施需要经由专业化学分评估专家依据系统化的学分数据共享平台提供的数据,对跨校和跨专业的学生的学分作出科学评定和公平转换为统一的标准学分。但组织学分评估专家和建构统一的学分数据共享平台工程的资金耗费巨大,当前依靠财政拨款的教育体制内的中高职院校缺乏必要资金和能力来建构该系统。
  (四)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中建构学分银行制的课程建设问题
  其一,学分银行制赋予学生的自由选课权与中高职办学机构的正常教学秩序之间存在冲突。通过学分银行平台的沟通,学生在中高职院校之间可自由流动并主动选课的制度障碍可被消除,但由于各中高职院校的办学容积有限,在大量学生涌向教学质量相对较高的院校就学时,将导致该校可以接受外校学生跨校选课的课程供应总量不足。虽然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渠道分流出去,以减轻课堂教学渠道的课程供应压力,但网络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显著差异导致以此方式分流出的学生总量不高。有限的优质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与超量的学生求学诉求之间所暴露的操作层面障碍难以通过学分银行制这一制度创新得以解决。其二,学分银行制难以解决中高职院校间交叉式授课模式下的学分供给问题。以课程为单位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及学分互认机制较易建立,但中高职教育深度融合要求中高职院校建立就同一课程进行不同院校分模块教学的新合作机制。在此过程中,中高职院校难以通过学分银行制来妥善解决教学成本分摊和学分收入分配的问题。其三,部分低质教学资源抵触参与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建设。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将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资源集中起来以供学生遴选,从而增加学生学习效能和优秀教师的个人收益,增进社会整体利益。但对于部分掌握低质教学资源的中高职院校和教学能力相对较低的教师而言,他们不愿意放弃其所掌控的封闭式教学资源,转而参与公开化课程竞争平台会使其本位利益受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