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特殊高等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文章初步探讨了高等特殊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从目标、内容和途径三个方面研究了针对残障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特殊高等教育 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问题重重,究其原因是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以研究“心理问题”为主的理论体系,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塞里格曼发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找到了有效途径。当前,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特殊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针对残障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势在必行。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健康”的概念最早由Maria Jahoda在1958年提出,他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促进持续发展的人格特征或被视为人格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思想由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提出。它是颠覆传统心理学的一次革命,同时也是一场运动,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应从人潜在的需要为出发点,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心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问题的去除,更关键是要帮助人们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心理学通过开发个体所固有的积极的心理潜能而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更加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积极的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时代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发展相统一的一种积极的尝试。

  二、特殊高等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特殊高等教育是指对完成基础教育的残疾学生所实施的高级专业性教育,它实现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残障大学生由于其身体或心理的缺陷更使其在认识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从而让其本来不健全的身心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性的发展,在其融入主流社会与普通人群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难以被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的被隔离感和渴望被接纳的需求。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积极心理健康模式关注如何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如何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教授他们如何去积极地面对,这是一场科学的“及时雨”,有助于促使其生活品质的提高,同时得到更多积极体验,帮助他们在心理上、生活上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三、残障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针对残障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残障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残障大学生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他们对人、对事、对己、对社会的积极应对能力和乐观态度,发展其潜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全面提升残障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针对残障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增进主观幸福感。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也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许多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值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值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就越差。主观幸福感与财富、事业、地位没有必然的线性联系。人们以往的观点认为残疾一定与不幸福联系在一起,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此,对于残障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与残疾当然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增进残障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在特殊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2.优化情绪智力。情绪智力又称为“情商”,是觉察、识别、认识、理解、调节、控制和运用自我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情绪智力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不仅包括对情绪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包括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视力残疾大学生而言,由于视力障碍在情绪方面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急躁、敏感、抑郁、爱钻牛角尖等;对于听力残疾大学生而言,由于听力障碍也会出现敏感、多疑、急躁等情绪问题,因此,优化情绪智力也是针对残障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最为一般的形式,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体心理为主导的,不仅以主体的心理需要为前提,而且以彼此是否获得心理满足的主观感受为尺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彼此之间体验到关爱、温暖和帮助,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同时也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残障大学生如视障大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彼此之间的沟通需要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努力,缺乏对肢体语言、手势语言、表情等的感知,使他们与人交往存在较大障碍,对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产生较大影响。听力障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与普通人的沟通方面,如大多数的普通人是不会手语的,因此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或者即使与普通人有一定的交往,也容易出现交往的焦虑和恐惧。因此,应帮助他们在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的情况下,学会更好地与人沟通。
  4.完善积极人格。人格是个体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等方面的融合。塞里格曼等心理学家最终总结出6种美德和24种人格特质,这些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焦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开发这些积极品质,进而使学生拥有这些积极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完善的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志,只有具备了完善的人格才有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残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存在着人格方面的特点,如视力残疾大学生中,有的学生在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上,表现出自私、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孤僻、不善与人相处等,大多数学生对待学习表现得非常认真、踏实,可是对待体力劳动则表现出懒惰;有的在对自己的态度上通常表现为异常的自尊、自负或自卑,缺乏自我判断力等。因此,完善积极人格也是针对残障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