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在培养全面人才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完善机制、开设课程、创设环境等方面,对加强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究。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化正在对科技、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世界大战”——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改革与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要素。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引发思想动荡的因素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我们不断分析、研究,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机制,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

  1.完善组织机构。第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小组。高校应确立由分管思想政治教育的书记、学工处处长、二级学院分管书记或院长等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对全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规划和引导,明确职责分工,相互配合,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议程、进入规划、进入实际工作。
  第二,注重专业队伍建设。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包括: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员、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课教师、德育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等。作为专业工作者,不能只懂理论而不懂操作,也不能只懂操作而理论基础不扎实,必须使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定期培训或进修学习等手段,使从业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进一步提高,逐渐提高专业化程度。
  2.完善制度建设。第一,加强人员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专业人员上岗制度、资料归档制度等。心理教育专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后才可上岗。定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交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建立心理咨询档案、心理教育资料档案等。
  第二,建立学生个人隐私保护制度。对学生反映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嫌弃、不揭隐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健康发展。
  第三,建立反馈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问题学生”预警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突发事件应对系统等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以便对容易产生社会危害和自身伤害的重大心理疾病患者,及时运用相关机制进行积极调适和干预,防范重大心理问题发生。
  3.形成“三位一体”的共管局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遵从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重心要从防治大学生的心理疾病,转到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从服务于少数人转为服务于全体学生。为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权,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班级“三位一体”的共管局面,才能引导学生加强与老师、父母、朋友、同学之间的沟通,深化倾诉,宣泄心理压力。除此之外,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联系监护人,加强沟通,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积极心理学首倡者马丁·赛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强调心理学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集体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活动形式,通过课堂教学,一方面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从中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另一方面,心理教育课程化,有计划地安排正规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对学生集体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通过心理知识的传授,加强心理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科学地把握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进心理能力”,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第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及心理技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全校性的、公开性的社会心理素质训练活动, 锻炼和考验大学生的品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培养开朗、积极的个性,改善抗挫折能力。
  第二,情感问题教育。大学生涉世未深,心理比较脆弱,情绪波动大,感情极易偏激,面对挫折容易走极端,情感处理是困扰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情感教育,促使大学生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意义,保持心理平衡,增进心理健康,形成良好人格。
  第三,人际关系教育。大学生社会交往面有限,大部分缺乏与人相处和沟通的技巧,为人处世我行我素,容易出现人际恐惧等不良心理症状。通过教育,使他们学会角色换位对待他人,学会关心,学会与人相处,为自己赢得生活的宽广空间。

  三、创设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1.营造网络氛围。当今时代,微博、微帖、微信等正在进入人们的生活,打破了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时空障碍,带来了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发挥“微教育”功能,以此搭建更顺畅的思想沟通和心理互动的平台,极大地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认知了解。
  第一,开发微博心理教育功能。作为网络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微博被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实用功能。在接触互联网较频繁的大学生群体中,“微博心理教育”应该也被学生认可。高校应委派有一定知名度的心理教师负责维护,以健康的心态、清晰的舆论观点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改变不合理的思考方式,缔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二,利用微贴、微信进行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咨询邮箱,由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负责。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寻求解答,提供个性化心理服务。如进行心理测评、心理辅导等。这种方式,可降低求助者面对面求助老师时,产生的不安和矛盾,更易于发现问题。对于发现的个性问题,可通过微信主动真诚地与学生沟通,正确引导。对于共性问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解决,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校园网上,开设“论坛”,突出参与性与交互性, 师生利用微帖,发表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看法,将问题贴在留言簿上,大家就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心理咨询教师进行正确指导。
  2.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群体气氛,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高校应支持和发展各类学生社团组织,扩大学生参与社团的规模,满足同学心理健康需要,建立同学之间的新型组织联系;优化校园环境,使校园中每处景观都成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资源,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承载起文化价值,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有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如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书法、摄影比赛及文体表演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熏染,给大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缓解他们因生活、学习紧张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3.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际困难,主动和他们沟通,为学生着想,尽可能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扫除学生的心理困境。比如加强各类就业培训,使大学生练好就业本领。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增强就业自信心,使他们面对社会竞争,做到心理平和,从容应对。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