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认知心理逻辑视野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分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二、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认知应对策略

  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认知逻辑错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积极的认知教育策略,纠正错误的逻辑认知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建立合理的理性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帮助学生识别自动的错误逻辑思维
  学生在遭遇到了挫折情境之后,往往快速进入到头脑中的反应是错误的逻辑思维方式,他们很少安静下来去思考自己想法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关注的是挫折情境本身,却不了解是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影响了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因此,要帮助他们识别这些非理性思维,锻炼学生在遇到挫折情境时,把头脑中一闪而过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理性地思考。如此,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总是按照已有的思维习惯方式去认知世界,根据认知结构中固有的观念对挫折情境进行判断、解释和评价,用自己主观的想象和预期去推测事情的发展,但如果让他们重新转换角度或换位去审视和检验其解释,学生们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是不合逻辑的。通过协助学生分析客观事实和消极的自动想法的关系,常常可以将其中的逻辑错误揭示出来。如果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自动想法是认知逻辑错误的表现时,学生们的负性情绪反应就会减少,行为也会有显著的积极变化。
  (二)协助学生识别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伯恩斯的三栏目技术,教师可以模拟学生常常遇到的挫折情境,让学生把头脑中出现的认识与评价写出来,然后协助学生分析,找出认知失真,揭示对客观事实的主观歪曲,帮助学生去识别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如任意推断、过分概括化、全或无的思维等。一位学生在校园内看到了任课老师,跟老师打招呼,老师却与他擦肩而过。大学生对此常常会产生认知失真:老师瞧不起我,太伤自尊;老师一点都不在乎我,我是一个没用的人;老师一定很讨厌我,我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老师竟然不搭理我,看来老师没有一个好东西。以上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就包含了绝对化、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的认知歪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与这些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对失真的思维以无情的反击,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非逻辑认知。
  (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
  学生往往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诸如能力、学校教育水平等,这种顽固悲观的归因模式,容易形成固定的消极观念,使学生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而造成认知上的错误,如“我是一个无能的人”“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归因强化练习,引导学生面对挫折情境时,将负性事件归因于他人的、暂时的、可控的、特定性事件,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终改善学生的行为。并且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归因进行选择性强化,对消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对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从而消除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期望,摆脱习得无助的状态,发生行为上的积极改变,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指导学生进行团体认知行为训练
  认知信念决定了个体的情绪与行为,同时情绪和行为的改变也会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观念与错误的认知逻辑。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创设社会生活情境,采取带有主题性的团体活动和游戏,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充满信任和支持的情景中,通过团体成员互动的过程进行观察、模仿和训练,学习新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方式,让学生接纳自我与现实,建立新的自我认知模式,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发现并改变先前的认知逻辑错误,建立合理信念。诸如原来我不是一个世界最倒霉的人,还有其他人与我有相似的经历;我并不是无能的人,我有很多值得被欣赏的优点;原来我也能胜任原先认为不能做的事情;原来自己在生活中的谨小慎微是多么荒谬可笑,自己的行为举止根本没有人去过度关注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