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认知实践课程即在课堂或者第二课堂中,给学生设置不同的环境,让学生在理解这些不同环境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程序对环境做出反应,从而获得各种条件知识。对应到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知识理论,知道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践课程设置的各种模拟环境,获得如何应对以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
  2.操作实践课。教育心理学家杜威在谈到儿童的发展时曾经说,儿童的发展并不是指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同样的道理,心理健康也并不是个体的“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而是“经验的发展”,是个体的生命活动的适应和发展。从个体的整个生活过程出发来理解心理健康的实践功能性,也是指个体生命的不断成长。
  操作实践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反复练习其学到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知识,以达到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其知识结构,进而内化为其行为习惯,以便完成学生适应社会与发展自身的目的。操作实践课程,简单通俗地说,就是应用心理技术的过程。例如,应用满灌疗法治疗自己或他人的恐惧心理,应用理性认知疗法减少自己或他人的非理性思维,应用系列脱敏技术减轻自己或他人的不良行为或情绪等。总之,操作实践课程就是将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一些常用技术方法,主要是行为学派的一些技术方法,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来,通过反复练习,以帮助自己和他人保持心理健康快乐的状态。
  3.综合实践课。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置身其中的个体往往遇到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会面临各种问题、各种压力,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知识才能应对解决。而教育目的也不是将生活的各个方面分裂开来,而是希望能发展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和身边的他人身心健康。
  如果说,认知实践课和操作实践课是综合实践课程重知识、重技能、重活动结果,那么综合实践课就是重综合、重自我教育能力、重个性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活动中发展和提升个体多方面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综合实践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际问题设计活动的主题或课题。例如,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发展任务可能是自我探索的困惑、生活角色改变的适应以及人际交往与恋爱相关的问题等。在一个主题活动课中,可以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人际交往、意志毅力、自我价值思索等,让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得到全方面、多方位的锻炼与发展。
  4.创新实践课。心理学家罗宾斯(Robbins)等人曾指出,心理健康要求个体对“生活经验特别的开放性”,要求个体“创造性地面对生活并控制生活”。创新实践课的目的就是通过设置各种课程项目,让学生运用各种基础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维护技巧,创造性地完成这些活动项目、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活动,需要在全面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全景式心理教育体系,形成多种教育方式和途径的沟通与衔接,不仅能促进个体大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还能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方法的有效创新。
  笔者根据相关理论对本校学生做过许多相关活动安排。我们举办“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招募,通过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同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朋辈”心理训练,开展心理拓展训练。与一般的团体咨询和训练不同的是,学校训练营不仅要求学生亲自体验,更加注重学生在过程中掌握训练技能和技巧,利用多样化的道具增强训练的趣味性。与此同时,通过训练中的分享和讨论,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掌握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培养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事实证明,这些创新实践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锻炼了维护自身和他人心理健康的技巧,还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教学是一个且老且新的课题,需要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观念,创新教学思维,积极思考探索,以期搭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框架模型。通过设计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活动课程,真正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和水平。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